衡山路為法公董局于1922年修筑,連接淮海路和徐家匯,當時以貝當路命名,1943年改稱衡山路。衡山路沿線多是花園洋房和高檔公寓,是當時法租界里的高檔次住宅區(qū)。 1920年代,剛修筑的衡山路,當時稱貝當路。 1920年代,幽靜筆直的衡山路,兩旁的法國梧桐還剛栽下,未繁茂成蔭。遠處那座尖頂高聳的哥特式風格建筑是徐家匯天主教堂。 1936年,順眼望去,衡山路直達徐家匯天主教堂,馬路的右側(cè)是當年剛落成的畢卡地公寓(今衡山賓館),法新租界里最高的建筑,左側(cè)是建于1932-33年的凱文公寓。行道上的法國梧桐已茂盛成蔭起來,其實法國梧桐并非梧桐樹,而是葉子似梧桐的三球懸鈴木。 1936-39年,坐落于貝當路(今衡山路)汶林路(今宛平路)交角上的畢卡地公寓,于1936年建成,曾長期是上海西南區(qū)域內(nèi)的最高建筑。 1936-39年,畢卡地公寓,衡山路。 1940年代,衡山路上的集雅公寓,1942年建成。影像右側(cè)高聳的水塔地處永嘉路,是董家渡水廠的第三號水塔,建于1922年,容量1000立方米。 1928年,坐落于衡山路上(近烏魯木齊路)的國際禮拜堂,磚木結(jié)構(gòu),建成于1925年,是當時上海最大的基督教堂。 1930年代,美國學堂的操場上正舉行運動會。與國際禮拜堂隔路相對的是美國學堂(亦稱美童公校,學生為美僑子女),校舍建筑風格以美國費城獨立廳為藍本,擁有一流的體育館、操場和禮堂,始建于1922年。 1930年代,美國學堂的操場上舉辦的社區(qū)運動會。 1930年代,美國學堂的操場上舉辦的社區(qū)運動會。 1930年代,美國學堂的操場上舉辦的運動會。 美國學堂始于1912年,原先的校址在四川北路,1923年搬遷到衡山路。學堂周遭居住的大多是美僑,學堂這里也成為他們的社區(qū)活動中心,經(jīng)常舉辦各種社會活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