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樓感舊》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望月人何處? 風景依稀似去年。 這是一首情味雋永、淡雅洗煉的好詩。 在一個清涼寂靜的夜晚,詩人獨自登上江邊的小樓。 賞析評點短小的絕句律詩,一般不宜寫得太實,而應“實則虛之”,這才會有余情余味。這首詩,詩人運筆自如,賦予全篇一種空靈神遠的藝術(shù)美,使讀者產(chǎn)生無窮的聯(lián)想。詩中沒有確指登樓的時間是春天還是秋天,去年的另一“望月人”是男還是女,是家人、情人還是友朋,“同來”是指點江山還是互訴情衷,離散是因為世亂飄蕩還是情有所阻,這一切都隱藏在詩的背后。讀者完全可以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在詩人提供的廣闊天空里自由飛翔,充分領(lǐng)略這首小詩的幽韻和醇美。 【譯文】 獨自登上江樓思緒茫茫,月光如水水色如天。舊時同來這里賞月的人現(xiàn)在在哪里?只有此處的風景隱隱約約還象是從前。 《寒 塘》曉發(fā)梳臨水, 寒塘坐見秋。 鄉(xiāng)心正無限, 一雁度南樓。 《古今詞話》引毛先舒論作詞云:“意欲層深,語欲渾成”,“大抵意層深者語便刻畫,語渾成者意便膚淺,兩難兼也?!边@話對于近體詩也適用。此首一作司空曙詩。取句中二字為題,實寫客中秋思。常見題材寫來易落熟套,須看它運用逐層深入、層層加“碼”的手法,寫得別致。初讀此詩卻只覺寫客子對塘聞雁思鄉(xiāng)而已,直是渾成,并不見“層深”。大抵作者如蠶吐絲(詩),只任自然;而說詩者須剝繭抽絲(思),層次自見。 賞析前二句謂早起臨水梳發(fā),因此(“坐”)在塘邊看到寒秋景色。但如此道來,便無深意。這里兩句句法倒裝,則至少包含三層意思:一是點明時序,深秋是容易觸動離情的季節(jié),與后文“鄉(xiāng)心”關(guān)合;二是暗示羈旅困頓,到塘邊梳洗,以水為鏡;三是由句式倒裝形成“梳發(fā)見秋”意,令人聯(lián)想到“羞將白發(fā)照淥水”、“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李白)的名句,這就暗含非但歲華將暮,而人生也進入遲暮。十字三層,言淺意深。 上言秋暮人老境困,三句更加一層,點出身在客中。而“鄉(xiāng)心”字面又由次句“見秋”引出,故自然而不見有意加“碼”??妥有闹刑N積的愁情,因秋一觸即發(fā),化作無邊鄉(xiāng)愁?!盁o限”二字,頗有分量,決非浮泛之辭。鄉(xiāng)愁已自如許,然而末句還要更加一“碼”:“一雁度南樓”。初看是寫景,意關(guān)“見秋”,言外其實有“雁歸人未歸”意。寫人在難堪時又添新的刺激,是絕句常用的加倍手法。韋應物《聞雁》云:“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茨锨镉暌梗啐S聞雁來。”就相當于此詩末二句的意境?!皻w思后說聞雁,其情自深。一倒轉(zhuǎn)說,則近人能之矣。”(《唐詩別裁》)“一雁”的“一”字,極可人意,表現(xiàn)出清冷孤獨的意境,如寫“群雁”便乏味了。前三句多用齒舌聲:“曉”、“梳”、“水”、“見秋”、“鄉(xiāng)心”、“限”,讀來和諧且有切切自語之感,有助表現(xiàn)凄迷心情,末句則不復用之,更覺調(diào)響驚心。此詩末句膾炙人口,宋詞“漸一聲雁過南樓也,更細雨,時飄灑”(陳允平《塞垣春》),即從此句化出。 此詩兼層深與渾成,主要還是作者生活感受深切,又工吟詠,“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筍未生而苞節(jié)已具,非寸寸為之也。若先措意,便刻畫愈深,愈墮惡境矣?!保仁妫┐死碛植豢刹恢?。 《長安秋望》云物凄涼拂署流,漢家宮闕動高秋。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這首七律,通過詩人望中的見聞,寫深秋拂曉的長安景色和羈旅思歸的心情。 賞析首聯(lián)總攬長安全景。在一個深秋的拂曉,詩人憑高而望,眼前凄冷清涼的云霧緩緩飄游,全城的宮觀樓閣都在腳下浮動,景象迷蒙而壯闊。詩中“凄清”二字,既屬客觀,亦屬主觀,秋意的清冷,實襯心境的凄涼。正是這兩個字,為全詩定下了基調(diào)。 頷聯(lián)寫仰觀。“殘星幾點”是目見,“長笛一聲”是耳聞:“雁橫塞”取動勢,“人倚樓”取靜態(tài)。景物描寫見聞動靜的安排,頗見匠心。寥落的殘星,南歸的雁陣,這是秋夜將曉時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樓笛聲又為之作了饒有情韻的烘托。晨曦初見,西半天上還留有幾點殘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飛來一行避寒的秋雁。詩人的注意力正被這景象所吸引,忽聞一聲長笛悠然傳來,尋聲望去,在那遠處高高的樓頭,依稀可見有人背倚欄桿吹奏橫笛。笛聲那樣悠揚,那樣哀婉,是在喟嘆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還是因見歸雁而思鄉(xiāng)里、懷遠人?吹笛人喲,你只管在抒寫自己內(nèi)心的衷曲,卻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這樣地使聞者黯然神傷嗎?這一聯(lián)是趙嘏的名句。據(jù)《唐詩記事》卷五十六記載,詩人杜牧對此贊嘆不已,因稱趙嘏為“趙倚樓”。杜牧如此激賞,恐怕就是由于它選景典型、韻味清遠的緣故。 頸聯(lián)寫俯察。夜色褪盡,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歷歷可辨:竹籬旁邊紫艷的菊花,一叢叢似開未開,儀態(tài)十分閑雅靜穆;水塘里面的蓮花,一朵朵紅衣脫落,只留下枯荷敗葉,滿面愁容。紫菊半開,紅蓮凋謝,正是深秋時令的花事;以“靜”賦菊,以“愁”狀蓮,都是移情于物,擬物作人,不僅形象傳神,而且含有濃厚的主觀色彩。目睹眼前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紅艷滿塘的蓮花,使人不禁會生出紅顏易老、好景無常的傷感;而籬畔靜穆閑雅的紫菊,儼然一派君子之風,更令人憶起“采菊東籬下”的陶靖節(jié),油然而起歸隱三徑之心──寫菊而冠以“籬”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聯(lián)所寫清晨的長安城中遠遠近近的秋色,無不觸發(fā)著詩人孤寂悵惘的愁思;末聯(lián)則抒寫胸懷,表示詩人毅然歸去的決心:家鄉(xiāng)鱸魚的風味此時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卻囚徒也似的留在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為何來!“鱸魚正美”,用西晉張翰事,表示故園之情和退隱之思;下句用春秋鍾儀事,“戴南冠學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長安之無謂與歸隱之不宜遲。 評點詩中的景物不僅有廣狹、遠近、高低之分,而且體現(xiàn)了天色隨時間推移由暗而明的變化。特別是頷頸兩聯(lián)的寫景,將典型景物與特定的心情結(jié)合起來,景語即是情語。雁陣和菊花,本是深秋季節(jié)的尋常景物,南歸之雁、東籬之菊又和思鄉(xiāng)歸隱的情緒,形影相隨,詩人將這些形象入詩,意在給人以豐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氣氛的渲染,高樓笛韻的烘托,思歸典故的運用,使得全詩意境深遠而和諧,風格峻峭而清新。 ?。ㄚw慶培) 趙嘏與拋磚引玉唐朝詩人常建,聽說趙嘏來到蘇州,斷定他一定要去游靈巖寺,就先在寺前寫了兩句詩,趙嘏看到后,便在后面續(xù)了兩句,從而完成了絕句一首,而且,后續(xù)的比前兩句好。 常建與趙嘏不是一個時代的人,疑此典故為誤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