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曾子其人 (一)孔子的關門弟子曾參。 曾子名參,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人(今山東嘉祥)。生于春秋時代,周敬王十五年。其父名點,是孔子深為喜愛,甚至欣賞的弟子。曾點在五十三歲時,將十七歲的曾子送入孔門學習,曾子是孔子門下最年少的弟子。曾子追隨孔子周游列國十年,至二十七歲時孔子過世。故曾子深得孔子真?zhèn)?,可為關門弟子。 (二)儒家“宗圣”曾參。 曾子是孔門三千弟子中著述最多的弟子,他的著作主要有四種:一是《論語》,二是《曾子》,三是《孝經(jīng)》,四是《大學》。 據(jù)考證,《論語》最先是由曾子主持,他的弟子最后編輯成書的?!对印芬粫?,據(jù)《漢書·藝文志》記載 :“《曾子》十八篇”,并注明“名參,孔子弟子”?!缎⒔?jīng)》也是曾子所著,《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這樣說:“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yè)。作《孝經(jīng)》”。關于《大學》,朱熹認為:“經(jīng)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古人普遍認為,在孔門三千弟子中,曾子深得乃師“仁”學大道,同時也頗有孔子師道之風范。故尊為“宗圣”?,F(xiàn)在看來,這四種著作的成書過程,與《論語》大致相同,應當都是曾子闡述,門人整理而形成的。當然,也包含了門人們的思想在其中。這大概就是后人認為,這四種著作的作者尚有爭議的根源所在。 曾子之所以被稱為“宗圣”,有三個原因: 其一,曾子是孔子思想的衣缽傳人,在這四種著作中,《論語》為曾子所整理和編纂是爭議最少的,而《論語》也準確地反映了孔子思想的主線。那么,曾子深得孔子真?zhèn)鞯恼f法也是可以確定的。 其二,如果只有前面這條理由的話,曾子被奉為“宗圣”的理由就不充分了,宗者,開拓開創(chuàng)和接續(xù)發(fā)展之意,那么,從孔子至孟子,即:曾子--子思—孟子的近兩百年的儒學傳承,才應當是曾子被奉為“宗圣”的真正原因。 其三,作為一代宗師的曾子他自己的學術思想的建樹,應當就是《大學》。因為《大學》的最高成就,在于將孔子之學的精華,闡述成了修身養(yǎng)性,自我修學和實踐的“三綱八目”,當然,在曾子將它作為了講解儒學的大綱的同時,也就成為了后世儒家修生養(yǎng)性的教程。 (三)《大學》的來歷和命名 《大學》一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南宋之前未見刊印。唐代韓愈、李翱為建立儒家道統(tǒng)開始重視《大學》。此后,北宋二程極力推崇,影響了朱熹,朱熹將《中庸》《大學》兩篇和《論語》、《孟子》集成并加了注解,這就是《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之名也由此而來。 后經(jīng)元朝欽定為官學教材之后,“四書”就成為元明清三代沿襲的科舉教材?!八臅币脖愠蔀榱巳鍖W的入門讀物和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必讀書目。 古人普遍認為,《大學》的命名正如朱熹所說:“大學者,大人之學也”,這里的“大人”,是相對孩童而言的。為什么這樣說呢? 《易經(jīng)·文言》中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边@里“大人”是指學養(yǎng)到了一定境界的人??梢姡@里的“大人”,是和孩童相對而言而不是和“小人”(人品不端者)相對而言的。故名之為《大學》。 二、《大學》義理簡論 (一)古人研究《大學》的方法 古人研究《大學》的方法為:三綱領八條目七次第。自程、朱之后,宋儒將《大學》調理成為:“三綱八目”。 三綱就是:“明德”、“親民”、“至善”。 八條目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七次第也就是:“知、止、定、靜、安、慮、得”?!皯]而后能得”,便是明德了,就是達成“大學之道”這個道的境界。 我個人觀點認為,在“陽明心學”誕生之前古人學習《大學》,是按照上述的步驟進行的。 在“陽明心學”誕生之后,儒家把“八條目”整理成了“格物致知,修齊治平”的在外在修煉功夫,把“七次第”歸結為“定”、“靜”、“安”、“慮”、“得”的內在 “靜坐”功夫。 傳統(tǒng)觀點認為,《大學》的核心在于講明白了人之為人的道理,那就是“明明德”,第一個“明”字為動詞,第二個“明”字為形容詞,就是說作為人應當使自己具有光明的德行,這是做人的根本。那么,如何“明德”呢?就是“親民”,“親民”有兩解:一是個人的學問道德要走向社會,服務與人;一是要不斷覺悟和精進。這樣一個人的境界就可以達于“至善”。 (二)儒家訓練內圣外王的教程 此為《大學》的精髓所在。 可以說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教育體系中,沒有一本著作有甚于《大學》,正因為該書具有崇高的地位,古人把它整理成了“三綱領”和“八條目”,“三綱領”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條目”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為什么古人如此重視《大學》? 道理很簡單就是這本書將儒家文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高度的融合在了一起,“三綱領”講明白了儒家的形而上之道,“八條目”又給出了形而下的,具體修學、訓練和運用的方法。中國文化強調“知行合一”,理易知易明,但踐行難,這樣《大學》的價值就體現(xiàn)出來了,就是把難行之道,條理成為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所以《大學》在一定的意義上,就是儒家“忠恕之道”的訓練教程。 《大學》通篇圍繞“三綱領”“八條目”進行逐一的論證,所闡釋莫非修己治人之道,亦即儒家思想“一以貫之”的內圣外王之道。 如果進一步分析,《大學》之道就在于把儒家文化的思想方法,分為了內外兩個方面: 外在功夫就是八條目中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和修齊治平”的修煉過程”。這里,《大學》的重點在 “誠意正心”,但難點則在“格物致知”四字上。 如何“格物致知”?重點又在一個“格”字上,近人劉熙載說:“‘格’字漢儒訓‘來’,言當辨也;宋儒訓‘至’,言當明也,宋以后或訓‘去’言不可玩也”。 大致意思是說,漢儒以“來”啟人明辨事物之理,宋儒以“至”強調明理要達到究竟的程度,而宋以后釋為“去”,就是今天所說的革除物欲,方能實事求是之意。 《大學》的內在功夫則是“靜坐”,即:“知、止、定、靜、安、慮、得”的思慮過程。 關于這七次第,從秦、漢以后,已與道佛兩家深相融合,道家“靜慮”,佛家“禪定”的止觀方法,也借用了“止、定、靜、慮”的說法。 “知”字為入德之門。即由知覺到知識再達到智慧的過程。 “止”字是讓自己的思想行為做到恰如其分的程度。 “定”就是儒釋道三家達到智慧的方法之學,包括儒家“精思”,佛家的“息思慮”,“禪定”和道家的“心齋”、“守一”。 “靜”為“存誠” “主敬”的“守靜”過程,就是《老子》第十六章的“致虛極,守靜篤”。 “安”的本意是傳統(tǒng)文化中“樂天知命”的意思,“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都是“安”的表現(xiàn)。 “慮”為“精思”之意。 “得”是 始于“明德”終于“明道”的體道的表現(xiàn)。 從上面可以看出,儒家“靜坐功夫”,應該是《大學》率先倡導起來的,這一思想直到宋明兩代援佛入儒之后,才成為儒家文化心法的。故只有宋儒才將《尚書》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四句,視為儒學源頭階段的心法總綱。儒家修養(yǎng)心性之法的“靜坐功夫”,在本書中篇“儒道釋心性淺論”中有專章討論,這里不作贅述了。 中國哲學史和思想史總體上是圍繞兩個問題展開的:其一,是在道體層面的思想探索,即“天人合一”,就是人道如何契合天道,這個問題的討論始于春秋戰(zhàn)國的子學時代,但自董仲舒之后成為中國文化主線。其二,在方法論的層面討論“知行合一”,這是中國哲學的副線。這個討論的開創(chuàng)者就是《大學》,《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修學和訓練過程,就是追求“知行合一”的過程。 附:《大學》精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wù:厭惡)惡(è,難聞的)臭(xiù,通“嗅”,氣味),如好(haò:喜歡)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ㄗⅲ骸吧鳘殹保Z出《中庸》:“莫見于隱,莫顯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贝笠馐钱斠蝗霜毺帟r,也要表里一致,嚴守本分。)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pán),故君子必誠其意。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苯宰悦饕病?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薄犊嫡a》曰:“作新民?!薄对姟吩唬骸爸茈m舊邦,其命惟新?!笔枪示訜o所不用其極。
|
|
來自: 我思故我在vip > 《個人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