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有這么一種說法——清朝無“昏君”。支持這個觀點的人們認為清朝的皇太極,順治皇帝打下了大清北方的江山,康熙皇帝平定余留的明朝勢力,解決了臺灣問題,又在北方與少數(shù)民族的戰(zhàn)爭以及和俄國的談判中擴大了中國領(lǐng)土,安定了明末以來中國人民的動亂生活,讓財富開始在民間累積。雍正皇帝勤勉勤政,為大清國積累了巨大的財富,國家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人民購買力空前巨大。而后的乾隆,嘉慶皇帝作為守成之君也無大的過失,雖然從道光皇帝開始的清末皇帝開始喪失疆土,但是就他們本身而言并沒有大的惡習,與其他朝代比較而言,算得上明君。 但是,我認為這樣的說法從很多方面來說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清末的世界格局已經(jīng)悄然改變,西方已經(jīng)完成了基本的工業(yè)化,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清王朝連漢人的制度可能都學不過來,所謂的康乾盛世,頂多算得上封建王朝的茍延殘喘! 另外,清朝的皇帝,不論前期還是后期,雖然都沒有顯出大的惡習(其實這個主要是對比與明朝而言),但是這恰恰體現(xiàn)出清朝皇權(quán)集中的一個特點,在那個社會,靠著一個所謂的明君迎來盛世肯定是短暫的。 最后,清朝的皇帝雖然沒有那種極度混用放縱的哥們,但是大都死板,沒有顯示出應(yīng)該具有的18,19世紀的風范!所謂的乾隆皇帝,干的那些事情現(xiàn)在看來,也是對中華財富的大消耗。 說白了,這是時代的力量,那個年代其實早就不應(yīng)該講究什么明君不明君了,如果18,19世紀的一個朝代還靠著所謂的明君來振興,那這本來就是一個失敗的王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