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歷史文化長河中,很早就已有“文房”之稱,筆、墨、紙、硯被譽(yù)為“文房四寶”。 “文房”之名起源于南北朝。當(dāng)時(shí)所謂“文房”,是指國家典掌文翰之處。唐宋以后,文房則專指文人書房而言。北宋雍熙三年,翰林學(xué)士蘇易簡以筆墨紙硯“為學(xué)所資,不可斯須而闕”,撰《文房四譜》五卷,分筆譜二卷,硯、紙、墨各一卷。各卷分述敘事、制造、雜說、辭賦諸事,博收約取,內(nèi)容詳贍。故文明從此有“四譜”之名。南宋初,葉夢(mèng)得撰《避署錄話》謂“世言徽州有文房四寶”,故“文房四譜”又稱《文房四寶譜》,以筆、墨、紙、硯為文房所寶用。 漢字的四體書與十體書各指什么 漢字最主要的四種字體,即正(真)、草、隸、篆。其中正(真)即楷書。晉衛(wèi)恒《四體書勢(shì)》稱四體為古文、篆、隸、草。 唐朝張懷《書斷》卷上列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隸書一體,又名分隸、分書)、隸書、章草(一種由隸書演變而來的草書)、行書、飛白、草書為十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