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德官微的讀者對我們說,容德的文章都是文藝小清新風格,嗯,今天我們決定顛覆一下,嚴肅而嚴謹?shù)闹v一些學術干貨。那就是王旭高的“治肝三十法”。 王旭高(1798~1862),名泰林,字以行,晚號退思居士。江蘇無錫人。提出“治肝三十法”,李汪洋醫(yī)師曾對其稱贊有加。于是容德醫(yī)館醫(yī)務部同事們將其編成圖表,分享給同道們。
肝氣: 肝氣論治八種 | 應用 | 用藥及兼證 | 疏肝理氣 | 如肝氣自郁于本經(jīng),兩脅氣脹或痛者,宜疏肝 | 香附,郁金,蘇梗,青皮,橘葉之屬。 兼寒,加吳萸; 兼熱,加丹皮、山梔;兼痰,加半夏、茯苓。 | 疏肝通絡 | 如疏肝不應,營氣痹窒,絡脈瘀阻,宜兼通血絡 | 如旋覆、新絳、歸須、桃仁、澤蘭葉等 | 柔肝 | 如肝氣脹甚,疏之更甚者,當柔肝 | 當歸、杞子、柏子仁、牛膝。 兼熱,加天冬、生地; 兼寒,加蓯蓉、肉桂。 | 緩肝 | 如肝氣甚而中氣虛者,當緩肝 | 炙甘草、白芍、大棗、橘餅、淮小麥 | 培土泄木 | 肝氣乘脾,脘腹脹痛 | 六君子湯加吳茱萸、白芍藥、木香 | 泄肝和胃 | 肝氣乘胃,即肝木乘土,脘痛嘔酸 | 二陳加左金丸,或白蔻、金鈴子 | 泄肝 | 如肝氣上沖于心,熱厥心痛,宜泄肝 | 金鈴、延胡、吳萸、川連。兼寒,去川連,加椒、桂;寒熱俱有者,仍入川連,或再加白芍 (蓋苦、辛、酸三者,為泄肝之主法也) | 抑肝 | 肝氣上沖與肺,猝得脅痛,暴上氣而喘,宜抑肝 | 如吳萸汁炒桑皮、蘇梗、杏仁、橘紅之屬 |
肝風: 肝風論治五種 | 應用 | 用藥及兼證 | 熄風和陽(涼肝) | 如肝風初起,頭目昏眩,用熄風和陽法 | 羚羊、丹皮、甘菊、鉤鉤、決明、白蒺藜 | 熄風潛陽(滋肝) | 如熄風和陽不效,當以熄風潛陽 | 如牡蠣、生地、女貞子、玄參、白芍、菊花、阿膠 | 培土寧風(緩肝) | 肝風上逆,中虛納少,宜滋陽明,泄厥陰 | 如人參、甘草、麥冬、白芍、甘菊、玉竹 | 養(yǎng)肝 | 如肝風走于四肢,經(jīng)絡牽掣或麻者,宜養(yǎng)血熄風 | 生地、歸身、杞子、牛膝、天麻、制首烏、三角胡麻 | 暖土以御寒風(類肝風) | 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 | 《近效》白術附子湯 |
肝火: 肝火論治六法 | 應用 | 用藥及兼證 | 清肝 | 肝熱 | 如羚羊、丹皮、黑梔、黃芩、竹葉、連翹、夏枯草 | 瀉肝 | 肝火 | 如龍膽瀉肝湯、瀉青丸、當歸龍薈丸之類 | 清金制木 | 肝火上炎,清之不已,當制肝,乃清金以制木火之亢逆也 | 如沙參、麥冬、石斛、枇杷葉、天冬、玉竹、石決明 | 瀉子 | 如肝火實者,兼瀉心 | 黃連、甘草 | 補母 | 水虧而肝火盛,清之不應,當益腎水,乃“虛則補母”之法 | 如六味丸、大補陰丸之類 | 化肝 | 景岳治郁怒傷肝,氣逆動火,煩熱脅痛,脹滿動血等證 | 用青皮、陳皮、丹皮、山梔、芍藥、澤瀉、貝母,方名化肝煎 |
肝病雜治補遺:
肝病雜治六種 | 應用 | 用藥及兼證 | 溫肝 | 如肝有寒,嘔酸上氣,宜溫肝 | 肉桂、吳萸、蜀椒。 如兼中虛胃寒,加人參、干姜,即大建中湯法也 | 鎮(zhèn)肝 | 鎮(zhèn)肝、斂肝、補肝(即上表之泛補法)三法,無論肝氣、肝風、肝火,相其機宜,皆可用之 | 如石決明、牡蠣、龍骨、龍齒、金箔、青鉛、代赭石、磁石之類 | 斂肝 | 如烏梅、白芍、木瓜 | 平肝 | 無 | 金鈴、蒺藜、鉤鉤、橘葉 | 散肝 | “木郁則達之”,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 逍遙散 | 搜肝 | 凡人必先有內(nèi)風而后外風,亦有外風引動內(nèi)風者,故肝風門中,每多夾雜,則搜風之藥,亦當引用也 | 如天麻、羌活、獨活、薄荷、蔓荊子、防風、荊芥、僵蠶、蠶蛻、白附子 |
補肝: 補肝五法 | 用藥及兼證 | 泛補 | 如制首烏、菟絲子、杞子、棗仁、萸肉、脂麻、沙苑蒺藜 | 補肝陰 | 地黃、白芍、烏梅 | 補肝陽 | 肉桂、川椒、蓯蓉 | 補肝血 | 當歸、川斷、牛膝、川芎 | 補肝氣 | 天麻、白術、菊花、生姜、細辛、杜仲、羊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