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字輩表 字輩是中國傳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古代一種特別“禮”制,它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代。由于各種原因,自五、六十年代以后,世人對字輩譜變得陌生,這種現(xiàn)象在年輕一代更是明顯。 字輩譜,又稱昭穆、字派、行派、派序,即用以表明同宗親家族世系血緣秩序的命名字輩序列。 中國是一個農業(yè)社會,聚族而居、安土重遷在農業(yè)大環(huán)境下,成了傳統(tǒng)家庭的重心,由此而衍生出來的道德價值觀,首先是儒家倡導的“親親”,形成長幼有序、孝悌仁愛的道德觀念,并用家庭成員約定俗成和繼承下來的風俗習慣,有效地維護血緣秩序,履行個人在血緣等級關系中被確認的權利和義務。華人的姓名系統(tǒng),是早年維系血緣秩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字輩譜”正是這一血緣秩序文化的象征。 典型的華人“姓*名”形式,是由一字姓與二字名所構成。姓為祖先遺傳;名字中的第一字(如張正權中的“正”字)是作為家族輩份的象征,須按字輩譜所定;通常名字中的第二字(如張正權中的“權”字),則按父母意愿自由選取。因字輩譜為同宗族人所共有,大家皆按系譜取名,所以這類名字在民間又稱“族名”、“譜名”。 一般上,字輩譜所選之字是由開基祖(始遷祖)定的,并被寫入家譜,具有宗族的權威性,后裔子孫按照字輩譜取名,一輩一字,世次分明地傳承下去。即使家族分遷,散居各方,或年代久遠,支派浩繁,世系龐雜,只要按字輩譜取名,就可保證同宗血脈的一氣貫通,世系井然而不致紊亂。 所以,這套高度文化化的輩譜制度,是確保家族血緣秩序永不紊亂的重要方法。昔時家譜在編訂字派之前,均有明確的詮釋。如明代《太原郡王氏宗譜》載:“行第原為合族定名分而設,使子子孫孫,承承繼繼,不致有干犯之嫌。故凡世家巨族,莫不皆然。事為至巨,而非泛立也?!?/p> 在中國,以字輩取名是漢族文化習俗,但也有少數(shù)民因受漢文化影響而講究字輩譜。如廣東鳳坪的藍氏畬族,從6世紀到13世紀生前的字輩為“友、元、奕、世、德、如、真、金”,死后則以“千、萬、大、小、百”五個字輩稱呼。死后另立字輩,這是畬族字輩不同于漢族字輩之處。如藍氏一世祖叫藍千七郎,二世祖為藍萬五郎,三世祖藍大二十三郎,四世祖藍小大郎,五世祖藍百一郎。 到六世祖又循環(huán)到千字上,如藍友權,死后稱為藍千六郎。從第九代起,去世后改以謚號,如九世祖藍世亭,謚純謹藍公;十世祖藍德橋,謚性善藍公。據(jù)學者的看法,畬族的這套姓名制度,顯然是認同漢族文化的變異字輩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