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是唐朝時期最具傳奇色彩的政治家,他公正嚴明、斷案如神,同時也是清廉不阿、整肅朝綱的一朝宰相。宰相的職位相當于現(xiàn)代的總理,輔佐皇帝處理國家大事,可身為宰相的狄仁杰官銜卻只是正三品,比起清朝動不動一、二品大員來說,顯得有點小氣。 其實,唐朝的官階制度較為復雜,且政治因素居多,一二品官職更像是爵位有名無實。 唐代官階分為九品,有職官,勛官與爵官之分。職官是實際官職,代表手中掌握行政權(quán)利。如尚書令、尚書、中書令、侍中等;爵官則表示地位比如親王、郡王、國公、縣公等;勛官則用來表彰軍功或用來封有功人員的后人,如上柱國、柱國、開府儀同三司等。 唐代的官、階、爵、勛等官非常復雜,我們知道清代官職主要是九品十八級,而唐從四品以后又有上下之分,一共有三十級。 唐代正一品大官是三師與三公,即太師、太傅、太保與太尉、司空、司徒。從一品是指太子的三師,這一品級上的官只是一種很高的虛銜,并且不常設(shè),而且每一朝被授的人員一但死亡或缺職后不再補充。所以這一品級的官職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只能表示被授人員地位的尊榮罷了。 正二品的官位武則天時期以前,只有尚書令。唐太宗李世民在當皇帝之前就當過尚書令,并且是從尚書令的位置上當了皇帝,所以后來的臣子擔心犯了忌諱,誰也不敢擔當這個官職,因此唐代尚書令這個官職一直空缺。尚書省是唐代最高行政機關(guān),尚書令無人剛當,順理成章尚書令的佐官左右尚書仆射就成了尚書省的實際長官,官職是從二品。 唐代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中的其他兩省是門下省與中書省。中書省的長官是中書令(武后時改為鳳臺,長官為內(nèi)史),門下省長官為侍中(武后時改為鸞閣),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門下省負責侍從皇帝,因此兩省長官與尚書左右仆射在唐初就形成了中央的決策機關(guān),自然成了宰相。 后來,由于皇權(quán)的進一步發(fā)展,為了加強決策機關(guān)的實力,將三省長官之外的官員吸收進決策機關(guān)來,所以狄仁杰就是“同鳳臺鸞閣三品平章事”這個官職。平章事就是平章軍國重事,協(xié)助皇帝處理軍國大事,同中書門下三品就是與中書令和門下侍中一樣都是正三品。而仆射雖然是最大的官,但如果不被加上這個官職,也會被排擠出宰相之列,成了虛職。 唐代后期尚書省的權(quán)利被不斷削弱,加上仆射常常被排擠出宰相行列,因此仆射漸漸也成了虛職。 所以,狄仁杰雖然是三品官,但卻是宰相,也是最大的文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