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今 之臨床 ,悸證 頗 為常見 ,既可 單 獨成病,又可為失眠、眩暈、耳鳴、胸痹、 虛勞等病所兼見,冠 心 病、高 心 病,風心 病 、心臟神經官能癥、神經 衰 弱、各 種心 律 失常 等病亦常見此癥。 目前對 本 證 之 機 制 研究甚 為深入 ,其 新藥 開發(fā)更 是 方 興 未 艾。然其治法、藥物選擇,多囿于活血化瘀 或養(yǎng)陰益氣之范圍,似有偏頗,故完整掌握 仲景的悸證論治體系,于臨床,科研當不無 小補 。 《傷寒 論 》對悸 證的 論 述 ,非 悉 指《 中醫(yī)內科學 》( 五版教材 ) 之 “ 心悸 , 尚有 “ 心 下悸 、 “ 臍 下悸 ” 等亦在其列。 悸 證有心 中、心 下,臍 下等部位之不 同,心 中悸是指心臟跳動劇烈,心下悸與臍下悸則 指 胃脘部及小腹部筑動不安,與心臟相去甚 遠,不可同 日而語。其 形 成 機 制,仲景指 出:外有六淫風寒之所 襲,內 有 痰 飲、水 飲 、瘀血之所傷,氣血陰陽之虧虛,另有外 感發(fā)汗太過、吐下不當等誤治。故本證實者 有之,虛者有之,虛實并見者亦有之。所病 臟腑,心為中軸,然脾胃, 肝膽,腎與膀胱亦 無不有關 。茲分述 于下。 1.飲 邪 內 停 飲有痰飲,水飲之劃分,有中焦,下焦 之 不同,有脾肺虛寒,心 ( 脾 ) 腎陽衰之殊 異。其形成既有本臟陽氣自虛,亦有飲多而 傷陽,如仲景云: 凡食少 飲 多,水 停 心 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 《 金匱 第十 四 ) 。 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 心下悸”( 朱版 《傷寒論 》127條 ) 。 飲為陰 邪,其性流動,所 以致病,上下皆有。上犯 于頭則癲眩,凌于心則心悸,停于中則心下 痞滿而悸 ,蓄于下則臍下筑動,若飲阻陽遏 則更可見心悸而肢體厥。而揆其病本,總在 中 下 二 焦 。 飲停 中焦 :中焦乃 脾胃之所 居,主司水 谷之運化。 中陽 不足 ,或飲水 過多,則飲停 于胃,內動于中而心下悸或逆滿,此悸非水 飲凌心所 致,亦非心 中悸動不安 ,而乃病 本 在 胃而癥 現心 下。 治當溫化 中焦之水 飲,通 利 下焦之水道 ,方 以苓桂 術 甘 湯 、小 半 夏 湯、小半夏加茯苓湯 、理 中丸 、半夏 麻黃 丸 為 代 表。 切 莫從心論 治,誤施養(yǎng)心益 氣、 安 神鎮(zhèn) 靜之 品。患者胡某,女,42歲 。三 月 前感 冒后 即覺心悸,眠羞 多 夢 ,納 呆 乏 力 。西 醫(yī)疑 診為病毒性心肌炎 ,治療一月, 未 見明效。遂改 中醫(yī),診治兩月,其癥有增 無減。并數次復查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心 肌酶譜等,均未見異常。遂來門診 治療。觀前醫(yī)或養(yǎng)其心, 安其 神,或解其 毒,化其 瘀,或疏其氣、蠲 其痰。詳詢病情,悸在劍突下偏右,正當胃 脘處,聽之似有 振水音 , 自言頭昏而眩。心 臟未聽及雜音 ,亦未發(fā)現異 常心律。苔 白略 滑,脈弦而緊。辨證 為飲停 中 焦 ,上 犯 于 頭。治以苓桂 術甘湯,小半夏湯化 裁 : 茯苓30克,桂枝、焦白術、法半夏、生姜, 澤瀉各10克,甘草 6 克 。服三劑而心悸除, 昏眩解,精神食欲亦轉佳。 下焦水逆 腎與膀胱同居下焦,共司水 液之蒸騰 、敷布 與排泄。若 腎陽不足, 氣化 無力,膀胱開闔失度,則水液代謝紊亂,聚 而為飲 ,蓄于下焦。若發(fā)動于下 者 則 臍 下 悸,上犯于 中者則心下悸 ,沖逆于 上者 或心 悸 ,或頭眩。蓋病本在下, 自 當 啟 下 焦之 陽,化 陰凝之 水,開 邪去之 路,五苓散,茯 苓桂 枝甘草 太棗 湯、茯苓 甘草 湯,真武湯、 腎氣丸等可隨證選用。吾師曾 治 一男 性 患者,54歲。形體 肥胖,小 腹膨 隆,覺脹滿筑 動,似 有氣體流行 ,遷延 十余年,經 B 超 、 C T 等 檢查 , 均末見 實質 性病變。 近二月來 病情加重,晝則 行走不便 ,夜則臥而不安, 平睡時 即感氣往上沖,伴 腰膝 酸軟,陽萎怯 寒,夜 間小便頻數 而量少 ,倦怠乏力,眠時 似睡非 睡。舌苔 淡 白,脈 沉緩而弦。診 為腎 陽虛衰 ,氣化 不 利,水 飲 內動 于下,且有 上逆之勢。方 以腎氣丸合 通關 散加仙靈 脾、 仙茅 內服;外 以五倍 子200克研 末, 每晚睡前 以溫水調敷 肚臍 ,外 以紗 布 包 裹 ,膠 布 固 定,翌 日晨取下 用溫水洗凈。每 日內服藥 一劑,外用藥一 次。治療一月 ,患者大 感精 神振奮 ,腹 脹消失,膨隆縮小 ,筑動 已除, 小便通暢 后 以上方改湯為丸,續(xù) 服兩月 以 鞏 固療效。 尚須申言,下焦陽虛 日久,每致心腎同 病 .脾陽亦衰。 腎陽不足 則心 失溫 養(yǎng)而心中 悸 動;水飲停蓄則面 目肢體浮 腫,甚則上射 于肺而呼吸 困難, 陽虛 氣弱則血液 凝滯 而面 唇 肢端紫黯 。所 現諸癥頗似充血性心力衰竭 ( CH F ) 。CH F 一 證 ,中醫(yī)認為 乃本虛標 實 之證,心氣心陽虧虛是其病理基礎,肺 脾腎 三 臟衰退是其 中心病理環(huán)節(jié),瘀血、痰 濁、 水飲則為病理產物。 故此病之心悸一癥, 悉用 水飲凌心作解 似有不當,因為患者每于水腫 消退、 小便恢復 正常之后 , 仍有心悸存在,況 大部分病 例加用煅 龍骨、牡蠣、棗仁、柏子 仁等養(yǎng)心 寧神之屬后,心 悸 可 在 短 期內消 失 。在臨床研 究中,每 以 真 武 湯加赤 芍 、丹參 、郁金 、澤蘭 、益母草 等 以活血 通 脈,加黃芪 、麥冬 、五味子 、煅龍牡 等寧心 安神 ,心悸及余癥 俱得 齊 解 除。究 其 緣 由,此病 之心悸 當 與心 腎氣血不足或心脈瘀 阻有關。 2. 氣 血 不 足 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yǎng)者氣 ( 陽 ) 血 ( 陰 ) 。氣血不足者,神即失守,神去則心 下空 豁,狀如驚悸 ,即仲 景所謂 : “ 寸 口脈 動而弱 ,動即為驚,弱則為悸 。其所 言病位 、表 現與今之 心前 區(qū)劇烈跳動完全相 同, 可廣泛見 于多 種心血 管疾病 。其形 成有太陽 病,若下之,身重心悸 ( 49 ) 、 “ 發(fā)汗 過多,其人叉手 自冒心,心下悸 ,欲 得按 ( 64 ) 等誤治;有 “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 亡血 ,卒喘悸,脈浮”(《金匱》 第 六 ) 等 自虛;有 “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 (182 ) 等 內傷。其用方,仲景提出了心陽虛怯用桂枝 甘草 湯,陰陽兩虛者選小 建 中湯,諸不足者 施炙甘草 湯,體現 了溫心陽 、養(yǎng)心血 、滋心 陰 、安心神 等法 則。 心悸一證,純虛所致者少,虛實相兼者 多,虛即氣血陰陽不足,實為瘀血、痰濁、 水飲 ,故法亦 多兼 而用 之,或溫陽益 氣與活 血化瘀并用,或滋陰養(yǎng)血與滌痰宣痹同施, 或化 痰行水、 通瘀活絡 兼投 。在選藥 上,溫陽用仙靈脾、仙茅等, 益氣多用黃芪 ( 30克以上 )、生曬參或紅參 等, 滋陰常用麥冬 、五味子 、女 貞子、早 蓮 草 、枸杞 等,養(yǎng)血每用當 歸、首 烏、雞 血 藤 、熟地 、阿膠 等,活血 主用赤芍 、郁金 , 澤蘭 、蒲黃、川芎 、丹參 、益母 草等 ,化痰 多用全瓜蔞、法半夏 、竹茹 、天竺黃 、膽 星 等,利水常用連皮苓 ( 6O 克 以上 ) ,澤瀉, 金錢草等。通過對冠心病 、心律失 常, 心衰 等的大量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皆證實 了此種選藥原則切合實際,療效亦佳。 3.疏泄 失調 《傷寒論 》96條云 :傷寒五 六 日,中 風 ,往 來寒熱 ,胸 脅苦滿 ……, 或心下悸 ,小 便不利 ……小柴 胡湯 主之”,318條 又 言; “ 少陰病, 四逆 ,其人或 咳,或悸 ? ? 四逆 散主之”。此二方之或然證 皆可見 悸 , 仲景云 “ 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 ,加 茯苓四兩 ,此乃少陽樞機運 轉不利 ,三焦 決瀆失常 ,水飲蓄積而內動于中,施小柴胡 湯 旨在運 轉少陽 樞機,俾上焦得通,津液得 下, 加茯苓意在淡滲 通利 以蠲水 飲,四逆散 后注云 悸者,加桂枝五分 ,則成桂枝甘草湯 ( 64 ) 與四逆散之合方,桂 枝 辛 甘 性溫,入心助陽,與甘草相伍則補益心陽。少 陰為病,陽氣本虛,心失陽護則空虛無主, 肝木不得溫煦涵養(yǎng),則橫逆而犯心神,故心 中悸動不安 。二方之 “ 悸”雖有殊異, 然總 與肝膽疏泄 、氣機運 轉功能紊亂有關 。 少 陽膽 和三焦 、厥陰肝和心包 與心 關系 密切 。足少 陽之 脈,起于 目銳 眥,其一支者 下大迎合 于手少 陽,下頸合缺盆 以注胸 中, 三 焦手 少陽之脈,起于小 指次指之 端,交出 足少陽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其 絡脈注胸 中,合 心主;肝足 厥陰之 脈, 起 于大趾叢毛之 際 ,挾 胃屬肝絡膽 ,上貫膈 , 布脅肋 。肝 膽三焦通 過經 絡與心聯(lián) 為一體。 肝 為將 軍之官,性喜 條達 ,其 疏泄 功能是 調暢 氣機 ,推 動血 與津 液運 行 的 重 要環(huán) 節(jié) ,既助 脾胃之 運化 ,又輔君主之司神。情 志 暢達 ,則氣機調 暢,血 亦 和 順,經 脈 流 行 自無瘀阻之患。 目前大量臨床研究和動 物實驗均證明久病心悸、胸痛多 為 血 瘀 所 致 ,更 多的 以活血為主的新型 中成藥獲得顯 著療效,亦表明了這一觀點。然而血瘀之形 成 多因氣滯所為,故 調理 氣血 以疏達肝氣 為 立 法之肯綮 ,況 前人 已有 “ 氣行則 血行” 之 名 言。再者 ,情 志失調如憤怒、焦慮、興奮 等,亦 為心悸 發(fā)生或誘發(fā)之高危因素,而此 又無不與肝主疏泄、調暢情志密切相關。膽 者少陽春升之氣,春氣升則萬化安,其樞機 之 轉運 正常 ,方 能通達 陰陽 協(xié) 調 氣 之 出 入,故《內經 》有 “ 凡十一臟取決于膽 ” 之 語。其性以通為用,以降為順,膽氣流行自 如 ,則心神安寧,反之則病。三 焦 主 持 諸 氣 ,與膻 中相合 ,為水火運行之 路徑,只有 三焦元真通暢,始得水火升降自如??偠?之 ,肝 ,膽 、三 焦 與心相連,故 心悸雖有本臟 ( 心) 自病,亦有他臟相干之病。此與西 醫(yī)所謂 “ 膽心綜合征” ,似不謀而合。 綜上所述, 《傷寒論 》之 “悸證 ,所 指范圍甚廣,非僅措心悸,其病因多端,治 法方藥亦眾,誠能詳加探究,則于臨床大有 指 導意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