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夢龍 文物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標識,是國家象征、民族記憶的情感依托和物質載體。博物館肩負的重要職責,是宣揚優(yōu)秀歷史文化,古為今用。近日,蘇州東吳博物館依托豐富的館藏資源,專門編撰的叢書《青瓷大觀》《銅鏡大觀》正在籌備出版中。這是該館創(chuàng)新文化傳播的新路徑,是弘揚民族文化、文物保護的新舉措。 蘇州東吳博物館是江蘇及全國收藏吳文化青銅器最多的博物館之一。2013年10月,江蘇省文物局組織專家組對蘇州東吳博物館石雕、銅鏡、青瓷三大系列進行定級。經(jīng)鑒定定級,館藏珍貴文物951件,包括一級文物58件,二級文物287件,三級文物606件,三大系列在全國四千多家國有博物館中名列前茅。 吳是中原周人與江南土著民族相結合而形成的姬姓諸侯國,商晩周初在太伯、仲雍奔荊蠻創(chuàng)建“勾吳”時,一方面“端委以治周禮”;另一方面又入鄉(xiāng)隨俗“斷發(fā)文身”。所以吳文化是由華夏文化和土著“荊蠻”文化相融合形成的區(qū)域文化,始終保持著鮮明的地方特征。如體現(xiàn)在江南出土的吳國青銅器上,器形、紋飾及合金成份均與中原銅器相差異,其面貌具有兩重性,既受中原商周文化的深刻影響,又表現(xiàn)出顯著的地方文化色彩和風格。 蘇州東吳博物館所展出吳文化青銅器,禮器有鼎、簋、尊、卣、盤、匜、盂、盉、鑒等。諸如春秋變體蟠璃紋大鼎、幾何紋雙獸耳帶蓋簋、素面簋、蟠螭紋雙獸耳鑒等,都具有明顯的吳國銅器地方特色。如蟠螭紋雙獸耳鑒,除雙獸耳外,別出心裁地塑造兩只螭虎攀爬口沿,生動活潑,不見于中原銅器裝飾。再如蟠虺紋提梁盉,盉為盛酒、調酒器。盉的器形作提梁、扁鼓腹、前獸首流、后有獸尾裝飾、三獸蹄足,此種提梁盉在吳越地區(qū)出土較多,是吳國創(chuàng)造的新器型,流行于春秋晩至戰(zhàn)國時期。上海博物館亦收藏有同樣的銅盉,其上鑄有銘文,是吳王夫差特地為一女子所鑄造,據(jù)上博銅器專家馬承源先生考定,這位女子當是西施。 特別是一件鑄銘季子盂為吳之重器。盂為大型盛飯器,兼可盛水盛冰,流行于西周,春秋時期仍有所見。盂可與簋配合使用,簋中之飯取自盂。此器物侈口束頸,深腹,圓肩平底,肩上有一對獸首耳,器身紋飾具有典型的吳文化特色,頸部為吳地仿中原的竊曲紋,腹部為互不對稱的變體蟠螭紋,最下方以連續(xù)三角紋為邊飾,主體紋飾之間以圈點紋作點綴,內壁鑄有十二字銘文,銘文為“吳季大作其飤盂子孫永寶用”。整體器形端偉,紋飾莊重。目前,季子之物在國內文獻資料中尚無發(fā)現(xiàn)。這件盂對于研究華夏文明、吳文化以及吳季子的事跡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傳承意義、現(xiàn)實意義和教育意義。季子盂在國內屬孤品。 蘇州東吳博物館陳列岀的吳越兵器最多,包括劍、戈、矛、鏃等。在吳越名劍中,最珍良寶貴的是王者之劍,代表吳越青銅劍制作的最高水平,堪稱人間奇珍,國之瑰寶。令人驚奇的是蘇州東吳博物館就收藏有五把吳、越王劍,分別是:吳王余祭劍、吳王僚劍、吳王夫差劍和越王州勾劍、越王者旨於賜劍。史稱吳越兵劍甲天下,無論見于文獻記載還是出土文物所證實,質精物美,為人艷稱,馳名列國,冠絕一時,視之如寶?!稇?zhàn)國策》云:“夫吳干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肚f子·刻意篇》曰:“夫有干(吳)、越之劍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故稱之為寶劍?!妒酚洝翘兰摇酚涊d“季札贈劍”史事,反映吳國寶劍風靡一時,為世人仰慕。 銅劍流行寬格、橢圓莖雙箍式和窄格、圓莖無箍式,劍身長一般為55-60厘米,劍刃線呈凹弧形,利于刺殺。因實戰(zhàn)需要,劍身增長后為了更有效的加強在格斗時劍身中脊的抗震能力,使劍不易折斷,吳越青銅匠師首創(chuàng)嵌鑄劍,亦稱復合劍,即有些劍以不同成分的合金兩次澆鑄而成。這種剛柔相濟的青銅劍復合鑄造技術,是公元前五、六世紀吳越青銅工匠的一項重要創(chuàng)造。吳越復合劍鑄造技術、幾何形暗花紋和同心圓裝飾技藝,被學術界稱為吳越青銅劍的“三項絕技”,秦漢以后失傳。這樣的稀珍寶劍在蘇州東吳博物館銅器展廳都能看到。 在“青瓷齋”展廳,觀眾首先看到的是原始青瓷,這里展出有較多的原始瓷精品,器型豐富多彩,各種器物奇異,有吳越特點的生活器具,如溫酒器、帶流匜式罐;還有仿造青銅禮樂器鼎、匜、盉及甬鈡等。釉色青綠或姜黃,紋飾多幾何形紋,如此精美的原始青瓷器在其它地方是難以看到的。 原始瓷是吳越民族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是吳越文化特質,是對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杰出貢獻。原始瓷是中國瓷器的始祖,青瓷被稱作“母瓷”。其胎質必須是瓷石,燒成溫度要在1100℃以上,施石灰釉,在還原焰氣氛中燒成。它非同一般粘土陶器那樣到處可以立窯燒造,商周時期原始瓷器在社會生活中,是僅次于青銅器的比較高檔用品。幾何印紋硬陶和原始瓷是吳越文化的重要內涵特征,吳國陶瓷業(yè)春秋時期發(fā)展速度快、進取水平高,考古所見印紋硬陶及原始瓷的高端器物,多在吳地出土。 “千鏡堂”陳列廳,就我國各博物館的銅鏡專題系列展覽中,無論是數(shù)量、時代、種類、級別及品相等方面,當列全國第一位?!扒хR堂”中彰顯蘇州吳文化的銅鏡,首推兩面“吳王鏡”和“忠臣吳子胥”東漢畫像鏡了。兩面鏡子畫像內容基本一樣,主題紋飾以四枚連珠紋飾為界分為四組。第一組為吳王夫差端坐像,榜題“吳王”。第二組是伍子胥像,怒發(fā)沖冠,仗劍作自剄狀,榜題“忠臣伍子胥”。第三組是越王勾踐和范蠡,作策謀狀,分別榜題“越王”及“范蠡”。第四組為兩女并立,榜題“玉女兩”。此鏡制作極精,匠人們運用嫻熟的手法,生動地刻畫了人物的不同姿態(tài)和表情,是東漢畫像鏡中的精華,傳浙江紹興出土。此類鏡存世甚少,據(jù)說全國只有十面左右,極為珍貴,評定館藏一級文物。 吳文化是在南北文化互相交流、撞擊而產(chǎn)生的特定區(qū)域文化,它的優(yōu)點是活潑、富有生氣,具有開放性與獨立性,它善于師夷夏之長而力求創(chuàng)新,并在文化融合中保持自己的特色。吳文化發(fā)展特點和優(yōu)良傳統(tǒng)精髓所在,是它的強烈開拓性和巨大能動性,對江南地區(qū)后世文化的發(fā)展,都起有積極意義和深遠影響。 作者系蘇州東吳博物館顧問、鎮(zhèn)江博物館原館長、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