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之后,項羽率領諸侯盟軍進入關中,大肆宣泄了山東六國對秦國長達一兩百年的仇怨。事罷,項羽使人致命楚懷王(熊心),楚懷王回復“如約”(先入關中者為王)。而按楚懷王該約定,則意味著要將天下恢復到秦國統(tǒng)一前的局面。即:楚王熊心(盟主)、齊王田市、趙王歇、燕王韓廣、魏王豹、韓王成、關中王(秦王)劉邦。 天下如此劃分,則意味著滅秦有大功的諸侯將相(項羽等人),將無地可王。莫說項羽不會滿意,那些跟隨項羽破秦入關的諸將相,也不會滿意。故而,項羽徹底架空楚懷王,尊其為義帝,而自主封王。項羽封王的法理依據(jù)是:...天下初發(fā)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zhí)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項羽名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 也即是說,項羽認為當下之王,不過是憑借其血統(tǒng)名分而已。而真正滅秦定天下的,是諸位將相(項羽的盟友)與我項籍。故而,項羽主張“按功分王”,至于那些無功的當下之王,則要排在諸將相之后。所以,項羽封王也就造成了兩大集團的矛盾,即新王集團與故王集團的矛盾,而最為突出的矛盾體現(xiàn)在以下六對。 齊地矛盾:故齊王田市徙為膠東王,而立齊將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而齊地的實權人物田榮,因數(shù)負項梁,又不肯將兵從楚擊秦,而沒有受封。故而,引起了齊地田榮的不滿與反叛。田榮先擊敗了齊王田都,又追殺了不肯聽命的膠東王田市,然后擊殺濟北王田安,并王三齊之地。 趙地矛盾:故趙王歇徙為代王,而立趙相張耳為常山王(趙地)。在趙地頗有影響力的陳馀,因棄將印去,不從入關,然素聞其賢,有功於趙,聞其在南皮,故因環(huán)封三縣。陳馀與張耳在趙地的功勞幾乎等多,而陳馀未能封王,故陳馀心中不滿。故請?zhí)飿s發(fā)兵相助,擊敗了張耳,復趙王歇于趙地,趙王歇封陳馀為代王。 燕地矛盾:故燕王韓廣徙為遼東王,而立燕將臧荼為燕王。韓廣不愿意遷徙遼東,而被臧荼所殺,臧荼并有燕、遼東之地。這也是項羽分封諸侯中,唯一并掉故王的諸侯。 秦地矛盾:在項羽入關之前,劉邦實則已是關中王,故此對矛盾為劉邦與三位秦降將的矛盾。項羽立劉邦為漢王,王漢中、巴蜀之地,實則也是徙封。劉邦還定三秦之地,亦是以此為借口。 楚地矛盾:項羽徙楚懷王(義帝)至長沙郴縣,而自立西楚霸王。并立黥布為九江王,吳芮為衡山王,共敖為臨江王。該對矛盾為項羽、黥布、共敖等人與楚懷王的矛盾?!?span>史記·項羽本紀》載:..趣(催)義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項羽派遣兩位諸侯王擊殺楚懷王,可見楚懷王除了名號之外,仍具一定實力。而項羽也背上了弒主的惡名,在政治上陷于被動。 而韓、魏之地,一則其地多為項羽所據(jù);二則,韓王成、魏王豹的實力較弱。故而,新舊諸侯的矛盾并不突出。唯有梁地(屬戰(zhàn)國魏地)彭越無所屬,故在田榮的招納之下,而屢屢攻擊楚軍。 項羽之失天下,并不在于其分封諸侯的本身。而在于其所封的新王勢力,并不能彈壓住當?shù)氐呐f王勢力。故而,天下再次崩壞,而項羽窮于應付,以致自己也被吞沒。 參考史籍:《史記》等等; |
|
來自: mickeychow805 >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