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皇帝一般都有很多妃子,號稱后宮佳麗三千。按照《禮記》上的記載:“天子有一后,四妃,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當然有的皇帝妃子多,例如晉朝開國君主晉武帝司馬炎,是中國歷史上擁有嬪妃最多的一位皇帝,大約有10000之眾,把這些粉脂香閨裝備起來,足以編成一個軍團。但也有一個皇帝例外,那便是明朝的孝宗朱祐樘。有人說,他可能是中國皇帝中惟一實行一夫一妻制的帝王。他的一生中只有一個皇后,而且沒有其他嬪妃。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皇帝的平均壽命最短,健康狀態(tài)最差。有人作過一個統(tǒng)計,歷代皇帝有確切生卒年月可考者共有二百零九人。這二百零九人,平均壽命僅為三十九點二歲。據(jù)人口學家推算,中國古代人口的平均壽命可達五十七歲(不算戰(zhàn)爭和嬰兒夭折),也就是說皇帝的平均壽命要比一般人低18年。那皇帝駕崩的早,后面可能留下了一大批妃子,這對于新皇帝來說又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所以,現(xiàn)任皇帝對先皇不同的妃子有著不同的處理方法。 陪葬 陪葬?;实廴ナ?,有兒女的妃子都在宮中繼續(xù)享福,但沒有兒女的就要被強制的拖去陪葬,皇帝死后如果沒有為皇帝生過孩子也沒有很高的名分很有可能會被殉葬,這在中國歷史上很常見,尤其是在明朝,秦朝,夏商周。
削發(fā)為尼 皇帝死后,沒有兒女的妃嬪就要在專門的寺廟中削發(fā)為尼,從此青燈常伴,這對于后宮的女人來說心理上的落差是比較大的,素衣素食,還要做些勞苦之事,七情六欲也都要戒除,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也曾在先帝駕崩入寺為尼,但是這與陪葬相比,還是更好一點。 隨子前往封地 在漢朝,后宮妃嬪如果生育皇子,在皇帝死后,她便可以到兒子的封國安享晚年。漢 高祖劉邦的嬪妃薄姬,在劉邦死后,跟隨兒子代王劉恒到其封地代地,作代王的太后。
再嫁 在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由于妃嬪一般出自高門大族,皇帝死后,妃嬪多數(shù)能夠出宮,回到自己家庭生活。在三國時期,國君死后,妃嬪甚至可在遣散后改嫁他人 還有的在皇帝死后再嫁給新帝,元朝時當成吉思汗鐵木真死亡后,繼任者窩闊臺按照蒙古人的習俗,收留了鐵木真遺留下來的妃子。中國自古以來皇帝世襲居多,那這就是最為不符倫理的方法了。但是歷史上卻有許多朝代推行,這是對女性的一種不尊重,更是家族的恥辱。
宮中養(yǎng)老 皇帝死去,新帝上位,而舊人仍然住在原來的宮殿,有子女的便升為太后以及其它位置,沒有子女的就在宮中養(yǎng)老,雖不及從前的雍容華貴,但也衣食無憂。 明清時期,后宮嬪妃的身份以及地位大大提高,皇帝死后一般不管有子無子都是隨太后,住在壽康宮附近,稱為太嬪太妃,作為太后的小伙伴,共同度過晚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