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烏紗帽》的來龍去脈 有文獻(xiàn)記載的烏紗帽最早出現(xiàn)在東晉。東晉成帝時, 凡在宮里做事的人,都戴有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不過當(dāng)時尚沒有“帽”這個稱呼,而叫作“烏紗”。這頂烏紗,當(dāng)時只是仆人們的穿戴,晉朝貴族們都是戴高高的白紗帽。 后來,南朝宋明帝時有一位叫王休仁的,為了標(biāo)新立異,把一塊黑紗的四邊抽扎起來,做了一頂與眾不同的帽子,有不少人仿制戴上。 到了隋文帝時期,“烏紗帽”的專稱開始出現(xiàn)了。由于隋文帝喜愛戴烏紗帽,無論王公貴族還是下層小吏,都跟著趕這股潮流。唐朝的時候也是如此,唐太宗甚至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辈贿^,皇帝百姓都戴同樣的帽子,身份就不好區(qū)別。于是,隋文帝就定了條規(guī)矩,以烏紗帽上的玉飾多少顯示官職大小。 宋代,烏紗終于定格為官員的專利。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后,為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就下詔書改變?yōu)跫喢钡臉邮?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忽悠忽悠顫動,皇上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此外,他還要求在烏紗帽上裝飾不同的花紋,以區(qū)別官位高低。 到了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作出規(guī)定:文武百官上朝和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jìn)士,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3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 標(biāo)志。 |
|
來自: 龍泉清溪 > 《知識點(di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