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三昧」是傳自印度的修持方法,最早見於般若 系的經(jīng)典,如《大碞般若經(jīng)》,《文殊般若經(jīng)》等,都談 到了「一行三昧」. 般若經(jīng)系的「一行三昧」,本身是以 持名為主的念佛三昧,與大乘佛教的淨(jìng)土宗所提倡的持名 念佛十分相近,只不過前者不修觀想,也不拘任何一佛的 名號,而後者則以傳念阿彌陀佛為主. 「一行三昧」的修持法在中國禪宗四祖道信時,被引 進(jìn)禪門,成中國燀宗的一個法門. 尤其重要的是,「一 行三昧」在《六祖壇經(jīng)》中,被六祖慧能賦予了新的意義 . 其重點(diǎn)有四: (一) 把「一行三昧」的修持方式,由形式的「持名」 ,而簡化為持心,即所謂「行住坐臥,一切時中 ,常行直心是」. (二) 把「一行三昧」的定境,從「繫緣法界」,而轉(zhuǎn) 化為日常生活中的「但行直心,於一切法,無有 執(zhí)著」. (三) 傳統(tǒng)上把「一行三昧」解釋為「常坐三昧」,慧 慧能則直指功夫在心不在坐. (四) 把「一行三昧」從「看心看淨(jìng)」的知性思惟,還 原為當(dāng)下隨順覺性的悟性. 慧能此詮釋,顯示了中國禪的創(chuàng)意與特色,本文將 就此主題加以探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