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青年的爭與不爭——薛羽騏 或許因為目標的遙遠,或許因為期望的迷茫,又或許因為一花一葉的凋落,一草一木的枯榮,人生難免有幾分不順心,明鏡蒙塵,菩提葉落,皆是心上的不喜。 古有言:木葉落長年悲,縱然是風流倜儻如宋玉,望之秋至亦有悲情??v然是才高八斗如曹子建,行至洛河畔思之美人,自覺人神道殊,叩玉生悲。至美莫過于才子佳人,功名利祿,色衰愛弛。至高莫過于王侯將相,一旦魂斷,宮車晚出。莫說已是黃昏獨自愁,萬家燈火,人生百態(tài),紅塵渺渺。若非超脫凡世,朝游百越暮蒼梧的仙家神明,又有幾人能于萬事處變不驚,笑看風起云涌呢? 上至國運疆土,有人浴血奮戰(zhàn),勾心斗角。下至柴米油鹽,有人斤斤計較,錙銖必算。大爭之世,人人皆有所求。 求之不得,最是傷情。 于是有的人叩首佛前,在香火繚繞中留下自己的誓愿。有的人投機取巧,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也有的人自怨自艾,碌碌終日。 在佛前祈求的人,縱然五體投地,一心虔誠,觀世音亦未觀世音。不擇手段的人,空有鉆營,機關算盡,最后落得聰明反被聰明誤,一敗涂地。飽食終日更是萬事皆休,滿腹牢騷,心神俱疲。 個中滋味,羞于旁人提。 諸子百家,墨子言非攻,老子言無為,荀子安于學,莊子視功名生死如浮云。仿佛可見,一位位圣賢坐立于前,眉頭緊鎖的呵斥道:“莫爭!”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果真如此? 又見萬古長夜,一位老人緩緩走來,如明月般照耀開混沌,輕輕頷首。 “不爭,更是大爭。君子,有所爭,有所不爭,是為中庸也?!?/p> 我輩當如何?學識知識浩如煙海,揮槳行舟,此為爭。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此為不爭。學于大學,人與人交往中難免有摩擦,與大是大非前據(jù)理力爭,此為爭,與意氣之爭處退一步海闊天空,此為不爭。 求之不得,不順心意。爭而不得,心腸郁結。不爭不求,人非圣賢豈能如此?有所爭,有所不爭,有所求,有所不求。不偏不倚,近乎中庸。 心靈上的中庸,行為上的中庸,才能保持行于世上,不為塵埃所蒙蔽,不為世俗所感染,既不脫離,又不遠離,保持心靈的純凈,有所悲也有所喜,方為大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