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季,餐桌上最期待的莫過于涼爽,涼拌菜吃得多了,也就尋思一份不同,婆婆教會的魚凍成為菜譜上的“新貴”。 說起魚凍,可能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作為南方長大的我。以前的家庭大多節(jié)儉,冬天因為天氣冷,剩菜剩飯斷是不會倒掉的,隔夜煮的魚總會剩很多湯汁,第二天便凝固成為魚凍,本來就鮮香的魚湯,混雜調(diào)味都夠了,成為果凍般的固體,夾上筷子顫顫巍巍,鮮潤滑膩,對于愛吃的“隔鍋飯香”的人來說,就是一種美味。 長大后遠離家鄉(xiāng),剩菜也從來不留過夜,所以除了在酒店偶爾看到“水晶芙蓉膏”,做成魚形的魚凍,再也沒有吃過媽媽味道的魚凍,雖然我也知道那是隔夜菜的無心之舉。 后來到了婆婆家小住,在東北鞍山的一個小縣城。東北的夏天比起南方來說好過很多,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水土不服,幾天下來胃口不佳,臉上也起了小痘痘。婆婆看在眼里,在中飯時端出了一盆魚凍,吃了之后果然胃口好了很多。一家人圍桌吃飯,身暖而魚凍冰涼,冰火兩重天的體驗在夏季就是爽。 婆婆說,這是鞍山農(nóng)村的習俗,三伏天都要吃魚凍,消暑,清涼敗火,可以開胃,還能美容養(yǎng)顏。做法是專門選擇魚和一套本地的方式,并不是我老家以前是剩菜的“衍生品”。夏天農(nóng)家冷卻魚凍,傳統(tǒng)方式都是將魚湯吊入深井,“鎮(zhèn)”上一個時辰,現(xiàn)在有了冰箱,就不用那么復雜了。 趁著高興,婆婆教會了我怎么做。據(jù)說最好的材料是鯽魚和鯉魚,買魚的時候囑咐不用刮鱗,回家洗凈自己刮,漂洗干凈,加入姜、蒜、豆蔻、薄荷等調(diào)料和香料和魚皮一起文火煮。魚身另外煎,等魚鱗湯煮好,就把煎好的魚扔進去,最后再放鹽和胡椒粉,濾出魚湯,加蓋冷藏,事后再蘸醬吃。婆婆說,其實也不用按照北方的做法,想吃什么口味和平常做菜一樣做就好。 回家后,自己試著做了好幾回,都很成功。凍好的魚凍一片冰心,通體明亮,切好后裝入盤中如水晶倒懸,吃在口里可以叫舌尖滑蕩,吞下去冰涼得讓五臟六腑爽意頓生。用來拌飯也是非常鮮美,一口淡,一口鮮,滋味滿涌心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