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間,仆人的價格,大約在十兩銀子之內(nèi)。 當(dāng)時的購買力折合現(xiàn)代,一兩銀子約等于如今的180—200元。 換言之,買一個奴仆,如果不出意外,幾兩銀子就能拿下,如果是身材消瘦,面暗肌黃,光看著就弱不禁風(fēng)的,花費也許更少。 除此之外,還要加一些意外因素。 比如說在明末清初年間,還遺留有“典當(dāng)妻女”的惡俗。 打個比方,一個男人有家室,某天去豪賭,結(jié)果賭光了全部身家還欠了一屁股債,那他就會選擇將自己的妻女做為抵押,“典當(dāng)”給債主。 而通過這種方式由尋常百姓變成仆人,這對妻女的價格,很可能就比尋常的奴仆價格貴一些,但歸根結(jié)底也不會貴到哪里去。 還有一種是因為生活所迫,自愿賣身的奴仆,比如大家在影視劇中常見的“賣身葬父”,這種就會是賤賣,一些有錢的商賈老爺們見了,就樂于花小錢,買了丫鬟帶進府里伺候起居,當(dāng)然絕大多數(shù)人還得看面相。 第三種,則是做工的伙計。比方說給地主耕地的長工短工,買來奴仆之后,幫著主人干活,或者干脆負(fù)責(zé)全部的體力活動,主人當(dāng)甩手掌柜,臟活累活都交給他一個人干,這種奴仆以男性居多。 引一份資料: 乾隆四十八年二月內(nèi)……用身價銀二十五兩,白契買得大興縣民人鄭榮同妻劉氏、婿高受兒、女二妞四口為奴。 這一家四口,兩對夫妻,一共才二十五兩銀子,合著一個人才六兩多。 在古代買賣丫鬟仆人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總的來說,丫鬟長大以后一般以下幾種出路:一是被收為小妾;二是被配給與同樣身份的小廝;三是轉(zhuǎn)賣嫁人。 那么,在古代買一個丫鬟得化多少錢呢? 以《醒世姻緣傳》里的故事為例,書中三十六回講:一個叫沈善樂的裁縫因為做壞別人的衣服,需要賠償“足足要銀七兩”,萬般無奈下,只有將十一歲的女兒喜姐賣了。,誰知“領(lǐng)了幾家,出到四兩的便是上等的足數(shù)”,由于后來女善人晁夫人“看得中意,先出四兩,添到五兩”。如此看來,當(dāng)時花四兩銀子就可以買到一個普通的丫鬟。 奴仆如何贖身? 清代的贖身最早有官方規(guī)定的是旗人家奴的贖身,主人看你為主人的效力,可以令其贖身為民”,可以贖身。但是后來在雍正乾隆兩朝的時候,對于奴仆贖身的問題,有過數(shù)次反復(fù)的探討,總之是不一定的,肯定是要主人同意才可以贖身 . 贖身之后就能跟主子平起平坐了吧? 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有只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除非你發(fā)現(xiàn)你的生世另有隱情,從草根咸魚翻身了,比如說如果你是皇帝或者王爺?shù)挠H戚或者私生子,否則沒有其他可能了。第二種可能就是你被皇親國戚有權(quán)的人看上了,納妾,那你的地位就提升了。尤其是第二種可能性更小,如果你長得漂亮,他們也不會讓你贖身的。 可我們還要加一個前提條件,在明朝,甚至是到了清朝中期,官員們的俸祿并不多,將灰色收入排除在外的情況下,官員們每個月到手的俸祿,只有幾兩銀子不等,除去養(yǎng)活一家老小,也剩不下閑錢去買奴仆,為自己伺候起居。 所以購買奴仆的,一般是商賈大戶,手里不差銀子,又想讓生活提高檔次,事事有人伺候。 而在古代,最不缺的就是賣身的人,封建社會基本沒有什么社會福利,很多人窮困潦倒一生,甚至連飯都吃不上,礙于生活所迫,只能賣身求榮,而這里的榮,也不過是想冬天不挨冷,能吃上兩口飯不挨餓,所以市場不缺貨源,價格就會被人為壓低,幾兩碎銀就買一個奴仆的現(xiàn)象,在清朝時也屢見不鮮。 當(dāng)然,能買的起的,非富即貴。 清廉的官員或者大眾家庭,苦于囊中羞澀,是連想都不敢想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