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高平陵之變是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進入尾聲之際的一大看點。249年,隱忍了10年之久的司馬懿,利用曹爽陪魏少帝去高平陵拜謁之機,在都城洛陽發(fā)起軍事政變,誅滅曹爽兄弟及其黨羽三族。 自此,魏國政權(quán)不再姓曹,而是姓司馬了。 盤點驚心動魄的高平陵之變,人們免不了會問,高平陵之變發(fā)生時,曹爽手握天下大權(quán),而司馬懿已經(jīng)偽裝生病,很久沒有過問政事了。司馬懿憑什么一招成功反殺? 歸根結(jié)底,還是曹爽自己作死。 作死一部曲:婦人之仁,沒有及時清除司馬懿 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在去世前,魏明帝任命司馬懿和曹爽為托孤大臣,輔助年僅八歲的齊王曹芳為帝。 曹爽是曹魏名將、大司馬曹真的長子,是魏明帝曹叡的同族兄弟,是當(dāng)今皇帝曹芳的叔父。他雖然年輕,但憑借皇室宗親的關(guān)系和托孤大臣的身份,很快就成為魏國政壇一顆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為了限制司馬懿的權(quán)力,曹爽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如通過明升暗降的方式,任命司馬懿為沒有實權(quán)的太傅;任命自己的兄弟曹羲、曹訓(xùn)、曹彥等在軍隊中擔(dān)任要職,將軍隊牢牢地掌控在手中;大力提拔丁謐、何晏、鄧飏、李勝、畢軌等親信擔(dān)任朝廷要職;指令尚書奏事時先向自己匯報,自己權(quán)衡輕重后再咨詢司馬懿…… 這些手段,基本上將司馬懿架空了。然而,從表面上看,司馬懿手里沒啥實權(quán),可他在政壇苦心經(jīng)營30多年,歷經(jīng)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帝王,勢力根深蒂固,親信遍布朝野,不是那么輕易就能鏟除的。 曹爽一方面不斷架空司馬懿的權(quán)力,釋放敵意;一方面又存有婦人之仁,沒有對司馬懿趕盡殺絕,使得養(yǎng)成大患,致有高平陵之禍。 當(dāng)然,司馬懿作為一名老謀深算的政客,善于偽裝和隱忍,也成功地迷惑了曹爽。 作死二部曲:專權(quán)亂政,得罪了太多人 托孤大臣的權(quán)力都很大,這一點毋庸置疑。曹爽則將托孤大臣的權(quán)力用到了極致。 魏明帝曹叡去世后,留下皇后郭氏。在古代,皇帝幼小時,皇太后往往也會“垂簾聽政”,參與處理朝政。曹爽在排擠司馬懿的同時,竟然也向郭太后下手,讓她遷到永寧宮,“用何晏、鄧飏、丁謐之謀,遷太后于永寧宮”,以便“專擅朝政”。 孤兒寡母,被托孤大臣欺負到這種地步,不得不“相泣而別”。 司馬懿被曹爽排擠,不得不稱病回避后,曹爽更加肆無忌憚。他霸占皇室田產(chǎn),竊取官物,過著像皇帝一樣的奢侈生活,妻妾成群,甚至還私自笑納魏明帝留下的宮妃,“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這在任何朝代,都是明目張膽的“大不敬”,抄家滅族是分分鐘的事情。 郭太后、小皇帝等人暫時奈何不了曹爽,并不表示他們會忘記這事,“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全部都報。”后來,郭太后就在高平陵之變中扮演了相當(dāng)重要的角色。 除了得罪郭太后、小皇帝,曹爽在任用親信時得罪了許多大臣。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之變后,獲得了司徒高柔、太仆王觀、太尉蔣濟等朝廷重臣的支持,而曹爽除了親兄弟和幾個親信,幾乎就是孤家寡人,無人相助。 作死三部曲:恣意妄為,聽不進別人勸告 作死的人,總會有“剛愎自用”的特性。曹爽也不例外。 實事求是地說,曹爽在擔(dān)任托孤大臣之初,還比較謙虛謹慎,遇到事情主動找司馬懿商量。可隨著權(quán)力變大,他變得剛愎自用、目空一切,誰的意見也聽不進去。 在曹氏家族中,曹爽的親弟弟曹羲,算是一個頭腦清晰的人。他看到曹爽等人窮奢極欲,“深以為大憂,數(shù)諫止之。又著書三篇,陳驕淫盈溢之致禍敗,辭旨甚切。”曹爽知道后,很不高興。曹羲無可奈何,“涕泣而起”。 曹爽喜歡游山玩水,多次帶著兄弟們一同出洛陽游玩。曹爽的軍師、大司農(nóng)桓范勸告他,出去游玩時,最好留下一些兄弟。因為他們兄弟掌握著軍政大權(quán),大家全部離開洛陽,如果有人在城中發(fā)動變故,就無人能夠掌控大局了。 對于這樣的肺腑之言,曹爽一點都聽不進去。結(jié)果,司馬懿正是趁曹爽兄弟幾個全部離開洛陽,才將洛陽城門關(guān)閉,從而發(fā)起了軍事政變。 高平陵之變發(fā)生后,桓范冒死從洛陽出來,找到曹爽,要他學(xué)習(xí)當(dāng)年的曹操,將小皇帝曹芳挾持到許昌去,未嘗不是一條生路。曹爽考慮了一夜,最終決定放下武器,向司馬懿投降。 桓范被氣得夠嗆,怒罵曹爽:“肥奴!曹子丹好人,生卿五六頭肉,今桓范隨卿滅門也?!?/p> 曹子丹即曹爽父親曹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