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書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contents ?《蘭亭》由來 ? 書法造詣 ? 文學造詣 ? 版本選擇 01 《蘭亭》由來 三月初三,是個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一天,叫上巳節(jié),親朋好友們到水邊嬉游,以消除不祥,叫“修禊”。 永和九年的三月初三,時任右將軍、會稽內史的王羲之,同謝安、孫綽、支遁等朋友及子弟等四十二個人,在山陰蘭亭舉行了一次聲勢浩大的文人雅集。他們曲水流觴,飲酒賦詩,十分開心。當有三十幾篇詩作出現的時候,就有人提議要把這些詩作匯集起來,準備出一篇詩集,眾人聽了都很贊成。出詩集當然就要寫一篇序文,誰來寫? 大家想來想去就說王內史還是您老來吧,您是書法大家,非您莫屬了。王羲之見推辭不掉,就借著酒興,帶著幾分醉意一揮而就,草擬了一篇序文,就是《蘭亭序》,王羲之當時一氣呵成草擬的一份草稿,不是正式的序文稿,所以上面有刪減和插入字。 據唐代何延之《蘭亭記》記載,王羲之寫這個時候已是半醒半醉的狀態(tài),寫的時候有如神助。等到自己酒醒后,害怕喝多了影響狀態(tài),又重寫了“數十百本”,堆了滿滿一筐,發(fā)現還是原版最好,只好算了,就這么著吧。 所以有些同學會有些疑問,一篇書法作品中怎么會有這么多涂涂改改的地方?這就跟我們說到的這是王羲之酒后“草稿”有關系。 比如開頭一句 “歲在癸丑” 中的 “癸” 字寫得很扁,似乎是后來加的。“有崇山峻領”,“崇山”是漏掉了后補的,沒有地方,不得不寫在旁邊。 “囙寄所托”的“囙”,這是“因”的異體字,覆蓋在了“外”上。 “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向之”之下覆蓋了“於今”二字。 “豈不痛哉”?!巴础弊炙坪醺采w了“它”字。 “悲夫”上面涂抹了兩個字, 有說是“良可”,也有說是“足可”等,“夫”字,看出是蓋住了“也”字。 “有感于斯文”,其中“文”字,是由“作”字改寫。 這都是涂抹的痕跡??梢钥闯?,王羲之也跟我們差不多,寫文章老是不小心寫錯一點,涂涂改改,勾勾畫畫。從這些改動痕跡,今天的我們不難想象王羲之當時在現場,眉頭一皺、嘴角一抿,刷刷刷改稿子的情形。 02 書法造詣 一、《蘭亭序》筆法精妙,表現在: 1.起筆、行筆、收筆三段均作精細處理,無絲毫懈怠,具有成熟行書的相當范式。所以作為行書教學的范本,《蘭亭序》歷來具有特殊的意義。只是其過于精熟的牽絲映帶、嫵媚的體勢若取法不當的話容易滑向流俗一面罷了,但對于訓練筆性的靈活度還是有其正面意義的。 2.用筆靈活多變。中鋒、側鋒交替使用,藏露結合,運筆過程跌宕起伏,開合較大,線形多變。'曲線'在《蘭亭序》中作為一種基本筆法不可忽視,'作品的用筆方法直接決定風格的大致導向。'《蘭亭序》的用筆上有兩個明顯的特征:'一是筆畫的跳蕩,另一個是線形的多變。因此,強調提按動作的明確性與準確性,成為臨摹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標志,平拖與直畫是絕對與之南轅北轍的。'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確地道出用筆上力度節(jié)奏(跳蕩起伏)及'曲線'(不可平拖與直鋪)在臨摹中實乃占據重中之重的地位。 3.筆勢上處處隱含無窮的生機活力。在臨寫時要注意除了顧及線條完整性刻畫的同時,還要聯想到筆勢的走向,使其活而不死。 二、《蘭亭序》在結構上貌似平正,實際在細微之處卻極盡變化之能事,更加強調欹側取勢,不求對稱的形式美而強調揖讓的內在呼應,不求均勻的穩(wěn)定而強調對比的視覺沖擊,這是后世趙孟類類在取法上所忽略的地方,也恰恰反映出王羲之行書'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自由之神趣也。另外還有一些細節(jié),如: 1.形體大小穿插。通篇看來字形都被有效控制在一個合適的'度'內,但又能在自然之中求變化、而這種變化講究的不是'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巨大反差,而是一切看似皆在不經意間,這需要筆墨技巧和深厚的功力,也需要超然的天賦和蕭散的個性,王羲之所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在此得以體現,黃庭堅《山谷論書》云:'右軍筆法如孟子道性善,莊周談自然,縱說橫說,無不如意,非復可以常理拒之。' 2.字法多變。同字異形在《蘭亭》中是其構字多樣化之一絕。世人常舉文中二十'之'字、七個'不'字、五個'懷'字、三個'盛'字之多樣造型,無一雷同。 《蘭亭序》中的“之”字 三、《蘭亭序》在行氣章法上也開創(chuàng)了行書布局的新格局,對后世影響較大。 1.縱有行、橫無列,上齊下不齊的整體構成。這種布局依然是目前行書創(chuàng)作中取法之大多數。 2.行軸線的巧妙連貫。通過上下字之間的大小錯落、穿插、宇間距的疏密變化等要素的運用、使行氣流暢,字字成趣,包世臣《藝舟雙輯》謂:'《蘭亭序》神理在‘似奇還正、若斷還連’八字。'在行行之也講究疏密的空間對比,此作前四行間距疏松,從第四行到第十六行稍緊,為過渡,從十六行到二十八行較為緊密,這種空間節(jié)奏的變化,也反映出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的心理變化的狀態(tài)。通過這些構成使其整體布局顯得平正中有跌宕,整齊中有變化,渾然天成。 03 文學造詣 《蘭亭序》之偉大,不僅在于書,更在于文。在這篇文章里,人生的有限性,在自然之數的無窮面前,極其渺小。歡會的至樂,卻導向了樂極生悲的莫大悲涼。 文章的開頭,是很開心的?!笆侨找玻炖蕷馇?,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碧鞖夂?,空氣好,一場春游多快樂。 然而筆鋒一轉,“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M不痛哉!”可是快樂得幾時!王羲之也泛起了春愁,人生苦短,多么痛的領悟。 最后,“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王羲之想不開,真的想不開。對于東晉士人來說,老莊玄學屬于居家旅行、社交開會必備學問,然而讀了這么多遍,莊子《齊物論》的境界,王羲之終究達不到。 王羲之笑著笑著就哭了。 他不能超然,壽命有限的苦澀洶涌而來。這一篇文章,也由此超越了一篇流水賬,導向一場哲學維度的苦悶。繁花落盡是枯枝,極樂之后是至悲。一紙《蘭亭序》的苦悶,人類上下數千載,找不到答案。正因為提出了這個命題,人生易朽,《蘭亭序》不朽。 04 版本選擇 首推墨跡版,為什么呢,大家看一下下圖的對比就知道了,墨跡中的小細節(jié),筆意之間連帶都能看的十分清楚,但是石刻版因為本身自有的劣勢,有很多我們需要學習到的字中神韻都不見了,許多筆法都是石刻表現不出來的。想看《蘭亭》石刻版本可以看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的臨本《定武本》,在這篇文章中就不給大家詳細說啦,我們只看墨跡本。 千百年來,《蘭亭序》被書法界奉為“中華第一書”,有多個版本在世間流傳,最受推崇的是《馮本》?!恶T本》為唐代內府栩書官馮承素摹寫,因其卷引首處鈐有“神龍”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稱其為“神龍本”,因使用“雙鉤”摹法,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蘭亭真跡者。這也是一般學書法的同學們的首選。 蘭亭序馮承素摹本 《虞本》為唐代大書法家虞世南所臨,因卷中有元天歷內府藏印,亦稱“天歷本”。虞世南得智永真?zhèn)?,直接魏晉風韻,與王羲之書法意韻極為接近,用筆渾厚,點畫沉遂。 蘭亭序虞世南臨本 《褚本》為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所臨,因卷后有米芾題詩,故亦稱“米芾詩題本”。此冊臨本筆力輕健,點畫溫潤,血脈流暢,風身灑落,深得蘭亭神韻。 蘭亭序褚遂良臨本 當然給大家臨寫建議就是選擇馮承素摹本啦。 大家在學習的時候可以先找到蘭亭序的放大本,因為字一小,很多細節(jié)容易被忽略掉。我當時就是先學放大版,大概巴掌大的字,然后把每個筆劃細節(jié)放大練好之后又才進入原大本~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家還希望看到什么樣的干貨 或者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