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厚厚的歷史卷宗,千百年來直到今天。 在從受精卵形成到胎兒出生的生命歷程中,似乎所有人對女性子宮都有著理直氣壯指手畫腳的權力,除了女性自己。 避孕 | 誰的“權力與游戲”? 生命的最初,源于一顆精子與一枚卵子的相遇。精子與卵子何時見面,想不想見面,卻暗藏紛爭。 這場關乎生命的會面,究竟是誰的“權利與游戲”?男性和女性,在這場角逐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世界衛(wèi)生組織曾明確表示,有明顯證據(jù)表明,投資避孕能挽救生命、促進兩性和平和提升經(jīng)濟發(fā)展,每投資1美元用于現(xiàn)代避孕以及高質量孕產婦和新生兒保健,會帶來約120美元的回報。 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避孕套、避孕藥、避孕環(huán)、輸精管結扎等避孕方式多樣,男性與女性似乎都有主動權。 避孕途徑的多樣化,為男女平權提供了可能。 口服避孕藥的產生,更有著劃時代的意義。這項上世紀50年代末的偉大發(fā)明,一定程度上讓女性對生育擁有了自主權,并將一年內女性意外懷孕的比例從安全期避孕方式的25%降至8%。 然而,避孕套依然最受青睞,男用避孕套的使用占了所有避孕方式73%。 因某些文化和習俗上的偏見,我國男性輸精管結扎方式節(jié)育相對少見。這項最早由中國首創(chuàng)的技術,已成為不少歐美國家已婚夫婦的主要避孕方式。 聯(lián)合國人口署發(fā)布的全球避孕模式(2015)調查顯示,加拿大22%的育齡婦女采用男性絕育方式避孕,英國、新西蘭的男性絕育使用率在17%~21%,而2014年中國男性絕育手術僅占計劃生育手術的0.7%。 縱然選擇良多,不少人依然懵懵懂懂。 華坤女性生活調查中心發(fā)布的“現(xiàn)代青年安全避孕認知與行為調查”顯示,36.3%的受訪者采用體外射精方式避孕,33.4%的人采用安全期避孕方式,而10.7%的人在過去一年內是無保護性行為。 13.3%的女性在最近一年服用過緊急避孕藥,其中8%的女性服用過3次以上,這無異于用身體冒險。 科學合理避孕的缺位,導致意外頻發(fā)。我國每年人工流產多達1300萬人次,不少未成年少女位列其中。 既然避孕手段很多,就算另一半不主動避孕,女性也有自我保護方式,為何會出現(xiàn)如此多的“失控”? 在我們的文化環(huán)境中,避孕始終是一個諱莫如深的詞。 相關避孕產品廣告無法登錄熒屏,校園教材也鮮少出現(xiàn)科學合理有效避孕的相關知識;家長在育兒中也?!罢勑陨儭薄?/p> 與“羞答答”的性教育相對的,是我國的青春影視、校園文學中,墮胎流產橋段屢見不鮮;大街上、廣播中不乏“今天做手術,明天就上班”的廣告,似乎人流真的像感冒一樣,扎個針萬事大吉。 加之網(wǎng)絡時代信息爆棚,有關性的信息有多種傳播途徑,卻缺少分級篩選。 無知才會無畏。 不少女性根本不清楚“短效避孕藥”和“緊急避孕藥”的區(qū)別;十幾歲女孩子做人流手術并不鮮見,有的已是三四次。 甚至有人天真地認為: “人流沒什么大不了的” “做人流證明我愛他” “人流有助于減肥” …… 性禁忌下,除了人流手術高發(fā),生殖系統(tǒng)感染、性病感染率增加等問題也不容小覷。 不久前,臺灣年輕女作家林奕含自殺,在以自身經(jīng)歷投射寫作、涉及中學生性侵情節(jié)的作品《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中,她寫道: “這是二十一世紀的少女遇險記……任何關于性的暴力,都是整個社會一起完成的……社會對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p> 百年前,戊戌君子譚嗣同在《仁學》一書中,曾撰文希望推廣普及性教育、認識到性“毫無可羞丑”。 百年時光已逝,如今看來,仍是一抹路漫漫其修遠的夢想。 受孕 | 誰是子宮命運“操盤手”? “上帝賜予了你們生育的能力,生孩子就是你們的義務,而不是權利。” 這句臺詞,出自2017年大火的反烏托邦美劇《使女的故事》。劇中構建了一個男性集權主義社會。 因為生育能力稀缺,一部分有生育能力的女性成為“使女”,其生命的唯一目的就是充當生育工具,否則將受到殘酷的懲罰和侮辱。 從科幻影視回到腳下現(xiàn)實,子宮雖未成為“生育工具”,卻始終被予以高度關注。 “多子多?!?、“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只要一個好”、“多生是犯錯”、丁克族……幾十年來,隨著社會風潮改變,子宮的工具理性被一些人不斷演繹。 《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16》公布的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中國2015年總和生育率僅為1.05,已進入低生育率國家行列。 “養(yǎng)兒防老”等觀念動因已松動或轉變。 高房價、教育醫(yī)療資源緊張、就業(yè)中的隱性性別歧視……各種社會壓力使育兒實際成本增加。有孩子的女性在升職前景和工資水平上,低于沒有孩子的女性。 這種由當母親帶來的職場代價,在學界被稱為“母職懲罰”。 上述種種,使得不少職業(yè)女性寧愿頂著多方壓力也不愿生或不敢生。 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5年末中國內陸男性人口70414萬人,女性人口67048萬人,也就是說未來30年中國將有3000萬左右“剩男”。 這與某些地區(qū)和家庭依然有著強烈的“男孩偏好”息息相關。 筆者身邊一位女性朋友在孩子出生不久后,毅然與丈夫離婚。因為生的是女兒,婆家要求“再生個男孩傳宗接代”,而她堅決不愿女兒在重男輕女的家庭環(huán)境下長大。 南開大學人口與發(fā)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認為,“剩男危機”的深遠危害,不亞于20世紀中葉的人口膨脹。 縱然城鎮(zhèn)化、工業(yè)化、教育水平不斷提高,要徹底轉變傳宗接代、男尊女卑等傳統(tǒng)觀念,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女權主義呼聲不斷高漲的今天,子宮權力的發(fā)令者卻始終如一。 依然鮮少有女性可以全然自主、不被干涉地決定是否以及何時生育。 也許這就是大千世界的一個縮影,我們從女性子宮的權力歸屬,或可一窺這個世界究竟由誰“操盤”。 就像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在暢銷書《人類簡史》中提出的未解難題: “為何世界發(fā)展至今,父權制度依然牢固占據(jù)文化的統(tǒng)治地位?” 生產 | 一場“制度化母性”的征途開端? 陜西榆林年輕產婦的驚天一躍,不僅掀起了關于“無痛分娩”的技術與道德大討論,也將一個被忽視許久的觀念,從背后引向前臺: “原來生個孩子,真的會死人?!?/p> 在任何一個國家,孕產婦的死亡率都不可能為零,受孕、生產、哺育遠沒有想象中的圣潔美好。 且不說剖腹產傷口、妊娠紋、產道撕裂傷等“常規(guī)代價”。 生產時可能發(fā)生羊水栓塞、胎盤粘連大出血等急癥引發(fā)死亡;精神焦慮、產后抑郁等心理問題,更有可能如陰云般籠罩在孕產婦和整個家庭的上空。 經(jīng)歷疼痛體驗、職場光輝不再、自身價值感下降、家庭結構成分發(fā)生偏移、社交時間和自我生活嚴重萎縮……產后抑郁癥伺機而出。 據(jù)美國心理協(xié)會的調查顯示,女性產后患抑郁癥的可能性是平時的3倍,美國產后抑郁的發(fā)生率在15%左右,即每7名母親中就有1人經(jīng)歷過產后抑郁的困擾。 這樣的付出與痛苦,在傳統(tǒng)“隱忍文化”依然受推崇的今天,往往被視為“母性義務”“必然責任”。 “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式,相對導致女性婚內、職場地位隨孩子的數(shù)量增加而降低,不少女性因孩子被婚姻套牢,即使婚內失和也無力掙脫。 社會對于“母親”的定義,依然刻板狹隘:作為母親,你要溫柔、細膩、體貼、能干,不計回報地將所有的生命與精力投入對孩子和家庭的照料中,不能有偏離和怨言。 加之“喪偶式育兒”和“保姆式婚姻”有增無減,使母親在育兒過程中承擔了更多責任、付出了更大代價。無怪乎有的網(wǎng)絡節(jié)目犀利地指出: “父親是最沒用的母嬰產品。” 那么,育兒是不是女性的專利? 近百年前,美國歷史學家阿琳諾爾·弗萊克斯納曾指出,社會對女性的挑戰(zhàn)和偏見,大多源于女性生育的生理屬性,并由此延伸出的女人育兒持家的責任。 “延伸”一詞,頗值得玩味:因為有生育的能力,就必須全權包攬撫育重擔嗎? 其實,隨著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這一習俗早已遭到質疑,只是未得到足夠重視。 早在1976年,詩人、女權主義者艾德麗安·塞西爾·里奇就曾提出“制度化的母性”概念,即以社會分工為借口,父權社會對母性賦予一種期待: “制度化的母性,讓女性依靠天性和直覺,而不是智慧來做母親;要用無私,而不是自我實現(xiàn)的態(tài)度來做母親……” 可以說,從生產到育兒,沒有一個母親的犧牲“理所應當”,也不應被忽視。 尾聲 | 生育自主路漫漫 新西蘭新晉女總理杰辛達·阿德恩在參加一檔電視節(jié)目時,男主持人拋出了“總理任期內休產假是否會影響工作”的問題。 杰辛達·阿德恩對此非常生氣,怒懟道: “什么時候生孩子,是女性自己的選擇,不應成為能否獲得工作的預設條件?!?/p> 由此看來,距離女性真正生育自主,在全世界都有很長的路要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