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曹操劉備孫權(quán)你爭我奪你儂我儂了幾十年,最后勝出的是……司馬懿。 刺不刺激?意不意外?驚不驚喜? 司馬懿一生忍辱負重,生生熬死了魏國三代君王,最終獨攬朝政大權(quán),為子孫建立晉國鋪平了道路。 表面上,司馬懿是司馬家族稱帝的最大功臣。但是司馬懿只不過是這臺大戲的執(zhí)行者。在他的背后,燈光打不到的陰暗處,站著一位操控全局的高人。 司馬懿的成功,除了要感謝CCTV和MTV之外,還要感謝一個人——諸葛亮。 建安十三年,司馬懿出仕,擔任“文學(xué)掾”一職,那時他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基層公務(wù)員。那一年,還發(fā)生一件影響歷史進程的大事,曹操在赤壁滑鐵盧,失去統(tǒng)一中原的機會。 痛打曹操屁屁的,正是諸葛亮。 諸葛亮憑借氣象學(xué)博士的專業(yè)本領(lǐng)和跳大神的忽悠技能,在赤壁之戰(zhàn)中草船借箭和借東風(fēng),幫助孫劉聯(lián)盟擊敗曹操。 如果曹操拿下東吳,天下便歸屬曹家,就算司馬懿有三頭六臂九條命,他也只能是曹家的看門狗,根本沒有機會趁亂上位。 曹操的兒子曹丕稱帝時,司馬懿因為輔佐有功,位極人臣。但在曹操的孫子曹叡執(zhí)政時期,曹家人發(fā)現(xiàn)司馬懿不是金不換的浪子,而是野心膨脹的狼子,于是革了他的職,排除出魏國的權(quán)力中心。 誰知道諸葛亮大筆一揮寫就《出師表》,要求劉禪熟讀并背誦全文之后,率領(lǐng)蜀國十萬軍隊出征北伐,接連打敗曹真、曹休等曹氏親貴,一舉吞并隴西地區(qū)。 眼見自己要被人從皇帝寶座踹下來了,曹叡不得已重新啟用司馬懿,讓他出任大都督,掌握兵權(quán)對抗諸葛亮。 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正是諸葛亮的一次次倒逼給了司馬懿出山的機會。 司馬懿不撒幣。他明白,諸葛亮既是他的死敵,也是他的貴人。如果沒有諸葛亮,自己也就不再有價值。兩人是唇亡齒寒巢傾卵破的關(guān)系。 司馬懿當時在魏國的地位其實不穩(wěn)固,如果很快消滅諸葛亮,接下來曹氏一定卸磨殺驢轉(zhuǎn)而收拾他。 所以,司馬懿總是采取“忍者神龜”的戰(zhàn)術(shù),龜縮在城內(nèi),只防守不進攻,甚至有意無意地放走諸葛亮。比如空城計,看上去是諸葛亮的妙計,實際是司馬懿的將計就計。 司馬懿幾次擊退蜀軍,逐漸在軍隊樹立起威望,最后等時機終于成熟,不需要另一個人來成就自己的時候,在最后一次北伐戰(zhàn)爭中,于五丈原活活耗死了諸葛亮,成為魏國的民族英雄,順利俘獲了民心。 有了軍隊和人心,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新皇帝曹芳離開洛陽掃墳,起兵政變控制首都。自此,曹魏軍權(quán)政權(quán)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變。 因為諸葛亮,司馬懿獲得了施展才能的機會。 因為諸葛亮,司馬懿獲得槍桿子,逐漸控制魏國大權(quán)。 可以說,是諸葛亮成就了司馬懿,進而成就了司馬家族。 諸葛亮一心輔佐劉備,反而幫助了司馬懿,歷史真的這么陰差陽錯東成西就嗎? 不! 其實這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計劃。 眾所周知,諸葛亮出山是因為劉備三顧茅廬。那時候沒有陌陌也沒有漂流瓶,劉備怎么知道隱居在南陽的諸葛亮的? 劉備投靠荊州劉表時,遭到蔡瑁追殺,在逃亡過程中遇到了當時著名的隱士——水鏡先生。 劉備是外貌協(xié)會會長,見先生“松形鶴骨,器宇不凡”,想請他出山輔佐。水鏡先生十分感動,但是拒絕了劉備的邀請,同時向他推薦了自己的愛徒諸葛亮,然后才有了三顧茅廬。 此外,水鏡先生向劉備舉薦了另一位徒弟龐統(tǒng),還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p> 我們知道,水鏡先生在吹牛逼。劉備后來把諸葛亮和龐統(tǒng)都招入麾下,聽了很多道理,依然沒當上皇帝。 所以是水鏡先生失算么?不是的。劉備的屁股坐不上龍椅,水鏡先生很早就預(yù)料到。 諸葛亮出山后,水鏡先生不經(jīng)意說了句,“孔明雖得其主,而不得其時也!”也就是說,水鏡先生從一開始就知道劉備和諸葛亮是不可能得天下,他們必敗。 水鏡先生推薦諸葛亮出山,就等于是讓諸葛亮去送死。而且還許諾“得一可安天下”,明擺著,就是讓劉備空歡喜一場。 水鏡先生的行為既不厚道也不合常理,他為什么要這樣做? 如果我們含情脈脈睜大水汪汪的大眼睛盯著水鏡先生仔細審視,答案就浮出水面了。 水鏡先生的真名叫做司馬徽。 同樣姓司馬,司馬徽和司馬懿是什么關(guān)系? 《重修太史廟記》稱,司馬遷有兩個兒子,“長臨,字與仲”和“次觀,字何求,司馬徽是司馬遷大兒子的后代,“司馬徽正臨嫡派”。 而司馬懿是司馬遷二兒子的后代“觀之‘八世孫為懿’”,也就是司馬徽和司馬懿都是司馬遷的后人,兩人是遠方親戚。 司馬徽和司馬懿都是河南人,前者的故鄉(xiāng)在潁川陽翟,后者出生在河內(nèi)溫縣,兩地相距一百公里,說近不近,說遠也不遠。 而司馬懿的祖父司馬儁曾是潁川太守,潁川正是司馬徽的家鄉(xiāng),兩家人很可能在那時候來往頻繁,司馬懿或許在那時就見過司馬徽。 漢末時司馬本就是小家族,人數(shù)不是特別多,那時代又特別講究門閥家族,司馬徽是當時著名隱士,又是司馬懿的親戚,兩人相距又不是很遠,如果說兩人之間沒有來往,幾乎不可能。 有了這層關(guān)系,很多疑問就迎刃而解了。 司馬徽是當時的名士,敏銳地察覺到天下大變,司馬家也有可能成為一國之主。但是自己年事已高,他的志向只有靠年輕的司馬懿一家來完成。 這是一項大工程,必須里應(yīng)外合。 一方面,司馬徽派司馬懿打入魏國內(nèi)部,韜光養(yǎng)晦,等待時機造反。 另一方面,把自己的愛徒諸葛亮和龐統(tǒng)推薦給劉備,造成三國鼎立的局面,看上去是幫助蜀國,實際上是利用蜀國威脅魏國,使得司馬懿可以乘亂上位,奪得魏國的兵權(quán)。 最終,司馬徽的大計成功了,司馬家族開創(chuàng)了晉朝。 諸葛亮、龐統(tǒng)、劉備、曹操……只是司馬徽棋盤里的棋子。什么是大老板?這才是真正的大老板。 人活在世上,有的活成了面子,有的人活成了里子。 司馬懿就是司馬家族的面子,司馬徽就是里子。 他倆,才是三國“里面”的真正贏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