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桂枝茯苓丸,藥品,以桂枝、茯苓、牡丹、桃仁為主要原料制成。本品為包糖衣薄膜衣或包炭衣濃縮水丸,除去包衣后顯黑褐色;味甜、微辛辣。有活血化淤,緩消塊等功效。 出《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方。組成: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藥各等分。上為末,煉蜜為丸,和兔屎大。 桂枝茯苓丸最早見于東漢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一書(公元前206年)。本方是活血化淤、消(包塊)的名方。不僅為治療淤血腫塊提供了有效的方藥,而且在理論上給人們治療淤血塊以啟迪。 【現(xiàn)代臨床應(yīng)用】 ◆ 桂枝茯苓丸最初用于治療因包塊引起的妊娠胎動不安。 點我,免費領(lǐng)牛股! 廣告 ![]() ◆ 凡婦人經(jīng)、胎、產(chǎn)之疾屬淤血阻滯胞宮者,皆可用本方祛淤消。 ◆ 常用于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閉經(jīng)、痛經(jīng)、子宮內(nèi)膜炎、附件炎、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屬淤血阻滯者。 ◆ 應(yīng)用本方的要點是:婦人小腹宿有包塊,腹痛拒按,或下血色晦暗而有淤塊,舌質(zhì)紫暗,脈沉澀。 【現(xiàn)代用法】 多作湯劑,上5味各9克,水煎服;也可作蜜丸,上5味各等分,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克粉末加煉蜜90~110克,制成大蜜丸,每日服3~5克。中成藥用法為:蜜丸,6克/粒,l粒/次,1~2次/日;濃縮丸,0.22克/粒,6粒/次,2次/日。 【古代用法】 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去皮、尖)、芍藥各等分。上五味,研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1丸,無效加至3丸。 【功能】活血化淤,緩消塊。 【主治】淤血留結(jié)胞宮。婦女妊娠后漏下不止、胎動不安。或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 在張仲景《金匱要略》中說:“婦人素有病,經(jīng)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jīng)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后斷三月血不(音胚,指凝聚的血——編者注)也。所以血不止者,其不去故也,當(dāng)下其,桂枝茯苓丸主之?!边@段有關(guān)桂枝茯苓丸的記載頗難理解。古人也曾指出:“此條文意不純,其中必有缺文?!睆恼w來看,這段文字表達了這樣的意思:(1)因病(腹腔中有包塊的疾病)而引起妊娠胎動不安,漏下不止者,應(yīng)當(dāng)治療病,去則胎安;(2)有病可導(dǎo)致下血不止;(3)桂枝茯苓丸具有活血化淤、消散癥塊的功能。 各家論述 ①《金匱玉函經(jīng)二注》:桂枝、桃仁、丹皮、芍藥能去惡血;茯苓亦利腰臍間血,即是破血。然有散有緩、有收有滲、結(jié)者散以桂枝之辛;肝藏血,血蓄者肝急,緩以桃仁、丹皮之甘;陰氣 之發(fā)動者,收以芍藥之酸;惡血既破,佐以茯苓等之淡滲,利而行之。②《金匱要略方義》:本方為化瘀消癥之緩劑。方中以桃仁、丹皮活血化瘀;則等量之白芍,以養(yǎng)血和血,庶可去瘀養(yǎng)血,使瘀血去,新血生;加入桂枝,既可溫通血脈以助桃仁之力,又可得白芍以調(diào)和氣血;佐以茯苓之淡滲利濕,寓有濕祛血止之用。綜合全方,乃為化瘀生新、調(diào)和氣血之劑。制作蜜丸,用法從小量開始,不知漸加,亦有下癥而不傷胎之意,更示人對妊娠病證應(yīng)持慎重之法。如此運用,使癥消血止,胎元得安,故本方為妊娠宿癥瘀血傷胎之良方益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