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有云: 岷江遙從天際來,神功鑿破古離堆。 恩波浩渺連三楚,惠澤膏流潤九垓。 劈斧巖前飛瀑雨,伏龍?zhí)兜醉戄p雷。 筑堤不敢辭勞苦,竹石經(jīng)營取次裁。 說的正是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 , 這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 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凝聚著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jié)晶。 魚嘴、飛沙堰、寶瓶口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 并且至今還在發(fā)揮作用的偉大工程, 它利用地形與水勢、以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工程, 解決了泄洪、排沙兩大難題。 魚嘴分流都江堰的第一道水利工程是魚嘴, 它修建在岷江的彎道處, 洶涌的水流到了這里會被這道“分水堤”分為內(nèi)江和外江, 只有內(nèi)江水可以進入成都平原。 李冰治水時讓內(nèi)江河床低于外江, 這樣,在秋冬季枯水時節(jié), 確保了六成水進入內(nèi)江,四成水排在外江, 而春夏季豐水時節(jié),因循彎道動力學(xué)的規(guī)律, 水流會大量沖向河流彎道的內(nèi)測,也就是外江, 又因為外江修建得比較寬, 所以會有6成水排往外江,四成水進入內(nèi)江, 這樣保證了進入成都平原水量的穩(wěn)定。 按河床高低排沙此外,內(nèi)江入口處,河床凹陷, 而外江入口處河床凸起,按照水流的自然規(guī)律, 澄澈的表層水流向凹地,渾濁的底層水流向凸地, 所以,很大一部分的沙石都會被外江帶走。 從魚嘴進入內(nèi)江的水流已經(jīng)不再那么洶涌, 但依舊攜帶大量沙石,這時候就需要飛沙堰發(fā)揮作用了, 飛沙堰是內(nèi)江外側(cè)的一道低矮堰壩, 內(nèi)江水已巨大的沖擊力流到此處, 會被飛沙堰旁邊狹窄的寶瓶口所制約。 飛沙堰二次淘沙加上離堆的頂托作用, 在飛沙堰附近形成漩渦, 水中剩余的沙石大量被漩渦甩出飛沙堰, 其余的沙石在飛沙堰對面的回水區(qū)鳳棲窩沉淀, 每年有河工掏出清理, 這樣就有效的防止了泥沙淤積導(dǎo)致的河流潰堤。 寶瓶口洪水流量控制寶瓶口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最后一道關(guān)卡, 這里本來是玉壘山的一段石壁, 李冰治水時,花了8年時間將石壁鑿開, 形成了如今千年不變的寬度。 寶瓶口所起到的作用就是約束進入成都平原的水量, 如果遇到洪水時期,大量的水被寶瓶口阻攔, 水面就會上升,當水面超過旁邊的飛沙堰時, 就會被飛沙堰后面的排洪渠排往外江,達到二次排洪。 二次排洪所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僅有效控制了洪澇的發(fā)生, 同時也可以滿足灌溉和生活用水的需要, 達到了水旱從人的目的, 他是古人偉大智慧的結(jié)晶,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 至今生生不息,堪稱世界水利文化的奇跡。 不得不承認,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 與它興建時間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古巴比侖的灌溉系統(tǒng), 以及中國陜西的鄭國渠和廣西的靈渠, 都隨著歲月的推移,或湮沒、或失效。 唯有它,源遠流長, 至今還滋潤著天府之國的萬頃良田。 |
|
來自: yaoandyeyao > 《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