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珍,女,38歲。2017.12.19初診。自述食少,吃完飯打飽嗝,并且胃脹,不消化,口氣重三年多了,吃些奧美拉挫之類和消炎藥不解,大小便尚可。舌淡苔白,脈雙關浮濡。辨證:胃虛食積,運化不利。旋覆代赭湯加減:
處方:旋覆花30g(包)
代赭石15g
太子參30g
清半夏30g
大刀豆30g
枳殼15g
厚樸15g
生谷麥芽各30g
炒神曲30g
炒山楂30g
生甘草10g
生姜10片
大棗3個(切)。三付,水煎服,日三次。
2017.12.24復診:打嗝胃脹稍輕,但是身上發(fā)癢,上方略微調整:
旋覆花30g(包)
代赭石30g
太子參30g
清半夏30g
大刀豆30g
黃連10g
黃芩10g
公英30g
連翹30g
枳殼30g
地膚子15g
生姜6片
大棗3個(切)
生甘草10g。六付,水煎服,日三次。
一周后復診,諸癥消失。囑香砂養(yǎng)胃丸善后。(古道瘦馬寫于2017.12.30早)
醫(yī)案解讀:患者少量飲食,即出現打嗝、胃脹等癥狀,是由于胃氣虧虛,脾胃運化能力減弱,食物停留胃脘久久不化所致。旋覆代赭湯出自《傷寒論》第161條:“傷寒發(fā)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此方有降逆化痰、益氣和胃之功,主治胃虛痰阻證。此處的“痰”并非狹義的指肺中之痰,而是泛指一類因代謝障礙所產生的水濕痰飲。“諸花皆升,旋覆獨降”,旋覆花即可降氣又可化痰。代赭石為礦石藥,能夠重鎮(zhèn)和胃,以增強旋覆花的降逆作用。重用生姜以和胃降逆,與半夏合用又為小半夏湯。生姜與大棗相配,能夠調和胃氣。人參補脾益氣,加入甘草增強其補氣的作用,亦可調和諸藥,防止代赭石傷及胃氣。旋覆代赭湯補中降逆,以補為主,臨床運用辨證的要點有二:胃脹;噫氣不斷,即打嗝。大刀豆溫中下氣止逆,枳殼破氣消積,寬中下氣。厚樸燥濕行氣,溫胃而去嘔脹,消痰亦驗。生谷麥芽、炒神曲、炒山楂皆為健胃消食之品。山楂擅長于消肉積,神曲擅長于消酒食陳腐之積。全方以降胃氣止逆為主,輔以健胃消食、行氣除脹之藥,意在迅速緩解癥狀,消解患者胃中之積食。次診患者癥狀緩解,胃中積滯以袪,應進一步調理脾胃的生理功能,治療則以補中益氣,降逆止呃,化熱止癢為主。繼用旋覆代赭湯補中降逆,加入黃連、黃芩清解郁熱,亦取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寒熱平調”之意,公英、連翹清化余熱,地膚子祛風止癢。6劑諸癥皆消,后用香砂養(yǎng)胃丸溫中和胃以鞏固療效。(學生王朝寫于2017.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