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沒這樣“幫”過孩子? 前幾天,陪孩子去上創(chuàng)意課,課程主題是作一副名為《秋天》的手指畫。 老師先做了一下示范: 給幾張紙條畫上樹皮式樣的花紋; 用不干膠將畫好的樹干粘在背景板上; 用手指蘸上紅黃相間的顏料; 在樹干周圍點綴些落葉; …… 示范完畢之后,手工材料發(fā)到各個小朋友手中。 在場一共有6位小朋友,都是3歲左右,由媽媽陪同。 拿到材料的小朋友興致勃勃動起手來,有的拿著紙條揮舞,有的默默研究畫筆,有的專注于撕不干膠…… 兒子笨拙地開始畫“樹干”,大量紙條被整得亂七八糟,坐在旁邊的我泛起一股要幫他的沖動。 這時,其余幾個孩子媽媽的聲音從四面八方傳來: “你這樣畫不行,得這樣畫……” “你別用手掌啊,要用手指,少蘸點顏料,像媽媽這樣點點點……” “你看,樹干要斜過來一點,這樣才好看……” 舉目四顧,各個媽媽已紛紛上陣,小朋友被指揮著,有的拿著工具不知所措,有的呆呆凝視媽媽操作,甚至有個小男生索性自己跑一邊玩去了,急得媽媽喊起來: “快過來做啊,是你在上課還是我在上課?” 我不禁啞然失笑。原來,媽媽的心思都一樣——我們愛得太著急了,急孩子沒用“正確方法”做事,恨不得替他們“成長”。 2 大人是在陪伴還是在打擾? 表姐家有兩個孩子,哥哥七歲,妹妹剛滿兩歲。奇怪的是,已經(jīng)七歲的哥哥經(jīng)常跟大人撒嬌:“陪我玩嘛!怎么都沒人陪我玩??!” 但是兩歲的妹妹卻總是自己擺弄玩具,自得其樂。 敢情這兄妹倆怎么倒過來了? 表姐解釋說,可能是老大出生后畢竟是獨子,全家人都小心翼翼地圍著他轉(zhuǎn),孩子很少有獨處時間。而老二出生時,大家都是過來人了,很多時候也就撒手不管了,于是老二便慢慢學會自己打發(fā)時間。 表姐還記得這么一個景點的情景: 老大一歲多時,在家里爬凳子,爸爸立刻拿起手機拍照:“寶寶,看這邊看這邊?!?nbsp;姥姥趕忙提醒:“寶寶,當心別摔著!” 姥爺正在廚房燒飯,此時也走出來舉起大拇指夸贊:“寶寶真棒,都能爬上凳子啦!” 爬個凳子而已,卻如眾星拱月,這就是老大的生活常態(tài)。只要房間里一會兒沒了他的聲音,大人就會輪番呼喚:寶寶,你在哪里?寶寶,你在干什么? 所有人都想給他最好的照料,總有人在逗他玩,然而,讓表姐頭疼無比的是,老大現(xiàn)在從來不會自己專心去做一件事,只要沒人在他身邊,他就無所適從。上學后,這個問題越發(fā)突出,做功課也沒法集中注意力。 其實,孩子需要在獨處中不斷發(fā)現(xiàn)自我,認識自我。能獨處才會專注,我們給了孩子那么多愛,卻不曾想,過多的關(guān)注會打擾孩子的成長。 3 打擾讓孩子失去了什么? 蒙特梭利有句名言:“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p> 兒子一歲多時,有次在地板上專心搭積木,將積木搭起來又嘩地推倒,然后再搭再推……搭的時候特專注,推的時候特興奮。這時,爺爺湊過去了: “在干什么呢?不要總是推倒,來,我們蓋個結(jié)實的大高樓?!?/p> 逛動物園時,在猴山看到一對父子,小男孩在很專注地看猴子,爸爸卻在一旁不停地催促: “走了走了,還要看熊貓呢,好多動物,再不走就看不完了?!?/p> ......其實,孩子經(jīng)常會很投入地做些在大人看來“無趣”或者“無意義”的事,恰恰,擺弄這些大人看來很“無趣”或者“無意義”的事是孩子注意力高度集中和發(fā)展的好時機。 4 怎樣陪伴最能保護孩子的專注? 在小區(qū)的水塘邊見過一位媽媽,當其他家長對孩子說“別離得太近,危險”時,她只是緊跟在孩子身旁,伸手護著孩子,保持一種隨時可以出手拉住孩子的姿勢。孩子用樹枝撥拉水面、撿石子扔進水里,她很緊張,卻始終一言不發(fā),直到孩子心滿意足。 這位媽媽,給了孩子真實感受和重復探索的機會。這是我見過最好的陪伴方式——我在你身邊,卻不打擾你。 很多家長都說孩子不專心、坐不住,其實恰恰是因為孩子受到的關(guān)注太多了。當孩子專注于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時,若沒人打擾他,這種專注就會逐漸變成他自身具備的品質(zhì),而如果總是被打擾,他的專注力就會慢慢喪失。 當孩子自得其樂時,哪怕你覺得他做的事很無聊,也請保持尊重,默默旁觀; 當孩子很努力去做一件在你看來根本不可能做成的事情時,哪怕你再心急火燎,也請耐心等候,別用你的熱心幫助阻止他的嘗試。 當孩子研究碗里的食物,弄得餐桌和地板一片狼藉時,哪怕你潔癖發(fā)作幾近抓狂,也請深呼吸,別讓責備打斷他的探索; 每個孩子都帶著專注來到這個世界,與其想方設(shè)法激發(fā),不如做好保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