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來,為“中庸”之說,歷朝歷代,不同階層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對“中庸”之道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操守。 “中庸“即中和,古代文人分析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辈黄灰屑词恰爸小?,不可更改即是“庸”,中庸就是所持中處,無過也無不及,即適度。說白了,用現(xiàn)代的思維定式理解,“中庸”就是人的作為要適度。 中庸就是所持中處?!吨杏埂分幸灿袑χ泻偷慕忉專骸跋才分┌l(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比藳]有喜怒哀樂的情緒時可稱為“中”,有喜怒哀樂時,能夠節(jié)制自己,可稱為“和”,君子做事是能夠遵照中庸的,能夠克制自己的情緒,達到一種平和、安靜的狀態(tài),而小人不能節(jié)制,會受情緒的左右,做出不合時宜的事情。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币馑际钦f,中庸是一種道德,而且是最為高尚的道德,但是人們?nèi)鄙龠@個很久了。在孔子眼中,中庸已經(jīng)上升為道德,那么,君子就是有志于高尚德行的人,小人就是無德行的人。 君子信守中庸,所以君子而時中。但是,小人也講中庸,但由于小人無德,以致不能真正的信守中和,所以行為便肆無忌憚了。 還有一句話:君子之所以能夠中庸,是因為他符合中庸,隨時能夠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他無所顧忌,肆無忌憚,不是過就是不及。 “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當然,精微之極致也。惟君子為能體之,小人反是。”依照孔子的德行說,君子就是能夠做到中庸的人。 “君子所以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隨時以處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無所忌憚也。”意思是說:君子是符合中庸之道的,因為他能夠時時刻刻以“中”的標準要求自己,做事情能夠沉穩(wěn)平和,喜不越禮,悲不勝常。 “中庸”之說作為儒家要典,是下對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依然有深刻和重要的意義。當今社會,做一個有一技之長的人,對社會有用的人,必須堅持做到在其位謀其職,不輕易改變自己的目標,行為堅持做到持之以恒,這不僅是一種目標,也是一種處事“尺度”,結(jié)果自然是事業(yè)有成。如果做事沒有目標和原則,或是時常改變目標和原則,大喜大悲,偏執(zhí)一端,時刻想著自己的利益,不受任何約束,肆無忌憚地做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則盡管“忙碌”,則很難成事。
|
|
來自: 昵稱10079158 >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