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康復包括運動、藥物、營養(yǎng)、心理和戒煙等綜合措施,是效果最理想的全程醫(yī)學干預,其中運動的效果尤為突出。一個多世紀前,心梗病人被要求絕對臥床,但長期臥床帶來許多嚴重問題,如感染、免疫系統(tǒng)功能紊亂、血栓形成等。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和醫(yī)學科技的逐步發(fā)展,人們開始體會到運動療法大有裨益,前提是要有科學的處方和專業(yè)的指導。 運動有助于減少心腦疾病的發(fā)生率。 以運動為基礎的心臟康復可使冠心病患者死亡率下降8%~37%,心源性病死率下降7%~38%,猝死降低37%。有瑞典學者在一項“運動與心衰關系”的長期研究中,首次使用代謝當量小時/天來作為運動強度的分級,即看電視、閱讀是最低量代謝當量活動,步行或騎自行車是中等活動,大運動是高強度活動。研究結果表明,每天步行或騎自行車至少20分鐘,與少于20分鐘活動者相比,可減少21%的心衰概率。這一結論與美國心臟病學會“每周適度運動至少150分鐘”的建議相符合。 以冠心病為例,冠心病病人面臨的是心血管、呼吸、代謝功能障礙,全身運動耐力減退及心理障礙等問題,其康復手段主要適用于病情穩(wěn)定的心肌梗死患者、冠狀動脈分流術后和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后患者、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心律失?;颊呒靶呐K移植術后病人等。醫(yī)生首先要對這一群體進行功能評定,判斷預后,有針對性地開展二級預防,矯正并消除危險因素,阻止或逆轉潛在發(fā)展的動脈粥樣硬化過程,減少再次心梗或猝死的可能。 對冠心病Ⅰ期(住院期3天~7天)病人,應打破絕對臥床傳統(tǒng),適當活動,以減少或消除絕對臥床休息帶來的不利影響。如在正常節(jié)奏下可連續(xù)行走一兩百米或上下1層~2層樓,而不出現心血管癥狀。對Ⅱ期(出院早期5周~6周)病人,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按運動處方從低水平訓練做起,使體力逐步恢復到患病前狀態(tài)??祻晚椖靠蛇x擇散步、醫(yī)療體操、太極拳、家庭衛(wèi)生、園藝活動或在臨近區(qū)域購物等。對Ⅲ期(穩(wěn)定期)病人,需要進一步鞏固Ⅱ期康復成果,控制肥胖、高脂血癥、高血壓、高血糖等危險因素,運動方式可采取有氧運動,如步行、游泳、跑步、騎自行車、劃船、跳繩、打拳等。 對需要心臟康復的患者來說,運動療法自然好處多多,前提是必須要有風險評估和運動方案。風險評估包括患者的血管危險因素、平素的運動狀況、心功能在運動后何時達到極限等,通過這些評估,醫(yī)生就能準確地了解病人有效的運動強度,給出科學的運動方式、運動時間和強度建議,從而確??祻唾|量。 文/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 劉宏宇 整理/衣曉峰 吳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