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正值蘇州古典園林入選非遺20周年,9月25日上午,在姑蘇區(qū)葑門片區(qū)(雙塔街道)大公園社區(qū),有一位叫陶克明的老伯將自己40年來拍攝、收藏的園林老照片帶到社區(qū)展出,雖然下著大雨,依舊吸引了不少居民前來觀賞這些珍貴的老照片。 據(jù)了解,陶克明保存的這套照片,拍攝年代最早的是上世紀30年代,拍攝時間最近的也是20多年前創(chuàng)作的,總共有近百張,他希望借改革開放40周年即將到來之際,把自己精心保存的這批園林影像檔案資料捐給蘇州市園林局,為蘇州古典園林保護盡一份力。在陶老攝影日常中,清晨4點出門,騎自行車去附近園林采風、拍照,之后再去上班,下班后留在暗房選片,沖印,直到12點。陶老一邊工作一邊進行攝影創(chuàng)作,他的相機也從老式膠片機海鷗4b、珠江350,再到富士、尼康的單反機。 40年來,陶克明記錄了蘇州城市各個角落的變遷, 1984年他受邀拍攝能反映蘇州建設發(fā)展成就的影像素材,將交通發(fā)展與蘇州元素結(jié)合,他選取了“寶帶橋”這一代表景觀創(chuàng)作了《雙龍戲水》。陶克明鏡頭下的寶帶橋,京杭大運河舟楫如梭,兩只小輪船拖著長長的船隊南來北往,橋北兩岸田陌相望,一旁的公路橋上偶見幾輛汽車和自行車,遠處則是隱約可見的廠房和村舍,這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水鄉(xiāng)蘇州的真實寫照。如今公路橋早已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高樓林立、汽車洪流,才更顯老照片的史料價值。 老人也要有夢想。陶克明堅持40年攝影的愛好,最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件事喚起了筆者對老年人夢想的關注。老年人的夢想是容易被忽視的,然而,就像上文的陶克明那樣,只要心態(tài)不老,只要信念不消,腳步就不會停滯。善小而為積跬步,活得充實。以自己之長,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中華兒女歷經(jīng)滄桑,如今的“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老人們把“個人夢”融入“中國夢”之中,才能實現(xiàn)其價值。追逐夢想出發(fā),圓夢指日可待。 陶克明40年鏡頭下的照片光影,也把經(jīng)濟的發(fā)展、時代的進程展現(xiàn)出來。從小鏡頭看大發(fā)展,發(fā)展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根本的話題,黨的歷史是發(fā)展的歷史,與近一個世紀里中華民族求獨立、求解放、求富強的歷史熔鑄在一起,歷經(jīng)苦難才能成就輝煌。我們也從中看出,我們從未停下過發(fā)展的腳步,今天,中華民族面向全面現(xiàn)代化,只有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的人,才能贏得光明的未來。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陶克明堅持40年用他的鏡頭記錄不同時代、不同年份蘇州人的日常生活,每天一點點的堅持,造就了40年的攝影成果,也見證了改革開放40周年的變化。40年間,改革為中國發(fā)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一座座摩天大樓拔地而起,一條條高速公路橫貫神州大地,40年的光陰讓中國變得強大、昌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實現(xiàn)。(陸晨)
(責編:耿雅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