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意外傷害的急救,前10分鐘最關鍵,被稱為“黃金10分鐘”。當然,搶救開始得越早,搶救成功率越高。急救車再快,也不可能在數(shù)分鐘內到達傷員身邊,只有在急救醫(yī)生到來之前,開展及時、正確的現(xiàn)場自救互救,才有可能救人一命。 由于受傷部位和受傷程度不同,關于槍傷并沒有一種簡單固定的急救方法。但是和其他外傷的處置原理相同,及時、正確地應用止血、包扎、固定、搬運四大現(xiàn)場臨時急救措施,往往可以使傷員轉危為安,降低并發(fā)癥、后遺癥、致殘率及死亡率。同時要根據(jù)情況進行其他必要的緊急處理,如抗休克、對癥處理,為挽救生命、為后續(xù)救治贏得時間、創(chuàng)造條件,隨即應將傷員盡快、安全送往醫(yī)院進行后續(xù)救治。 就槍傷而言,止血、包扎更為重要和迫切,還有一點,槍擊傷害的穿入傷創(chuàng)口小,而且整齊,穿出傷口通常較大,組織破壞和出血也較多,急救處理時要先處置子彈穿出傷口。 止血 1、直接壓迫傷口止血法:是現(xiàn)場急救中應用機會最多、最易掌握、最快捷、最有效的即刻止血方法。用于小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的出血。傷口覆蓋敷料、手帕等后,以手指或手掌直接用力壓迫,一般壓迫數(shù)分鐘后,出血往往可以停止,然后加壓包扎。 2、加壓包扎止血法:傷口覆蓋較厚敷料后,再用繃帶或三角巾等適當增加壓力包扎。包扎完畢,過數(shù)分鐘后,兩側肢體末端對照,如傷側遠端出現(xiàn)青紫、腫脹,說明包扎過緊,應重新調整松緊度。 3、填塞止血法:用于腹股溝、腋窩、鼻腔、宮腔出血以及盲管傷、貫通傷組織缺損等。用無菌或潔凈的布類堵塞傷口,填滿填緊后再選用包扎止血法。 4、止血帶止血法:此法是用于四肢大動脈破裂大出血時的重要救命方法。 因為是突發(fā)事件,現(xiàn)場不會有專業(yè)止血帶,可以臨時取材,身處賓館酒店可以選取床單、被罩、窗簾、桌布這些有彈性的材料來用,但鐵絲、電線、繩子等沒有彈性的東西不能當止血帶。 結扎的要求:在皮膚上先用三角巾、毛巾或衣服等做成平整的襯墊纏繞兩周,再結扎止血帶。 部位的要求:上肢結扎在上臂的1/3段,下肢結扎在大腿中段。 松緊度的要求:以停止出血或遠端動脈搏動消失為度(以最小力達到止血目的為最佳) 時間的要求:總結扎時間不超過2-3小時,每隔40-50分鐘、松解一次,如有出血,用指壓法壓迫5-10分鐘,再重新結扎。 結扎好止血帶后,在明顯部位加上標記,注明結扎止血帶的時間,并盡快將傷員送往醫(yī)院。 包扎 一般傷口可以選用環(huán)形包扎法:繃帶稍斜放于傷口處,做第二周纏繞后,將第一周斜出的一角反折,再繼續(xù)纏繞第三四周,將斜角壓住,然后繼續(xù)纏繞,每一周壓住前一周。這種方法主要用于包扎腕部、踝部、頸部、額部以及身體其他粗細相近的部位,還是各種繃帶包扎方法的起始端,是最基本的包扎方法。 “8”字形包扎法:繃帶基本順勢按照“8”字走行、包扎,包扎完成后,可見“人”字形排列,所以又叫作“人”字形包扎法。適用于包扎手、腕、肘、膝、足、踝、肩、髖等關節(jié)部位以及手、足部損傷。 回反包扎法:先做環(huán)形包扎,再將繃帶反復來回反折。第一道現(xiàn)在中央,然后每道再分別向左右來回反折,直至傷口全部被覆蓋后,最后再進行環(huán)形包扎,以壓住所有的繃帶反折處。此法用于頭部和肢體殘端的包扎。 雙眼包扎法:搶救者站在傷員身后,將三角巾折疊成3至4指寬的條帶,條帶中點放在后腦枕部下方,兩端分別從兩側耳下繞至雙眼部交叉,包住雙眼;兩端再分別經(jīng)兩耳上方拉向枕部打結。 止血是防止休克、挽救傷者生命的重要措施;包扎有快速止血、保護傷口、防止污染的作用,經(jīng)過這樣的處理,可以為傷員贏得寶貴的時間,有利于轉送醫(yī)院進行進一步治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