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桑山 東次二經(jīng)之首,曰空桑之山[1]。北臨食水[2],東望沮吳[3],南望沙陵[4],西望湣澤[5]。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虎文[6],其音如欽[7],其名曰軨軨[8],其鳴自訆,見則天下大水[9]。 注釋:[1]空桑山:空桑,濮語“嘎韶”的音譯,指“鍋甑”,今稱鍋盔山。 [2]食水:指松花江。 [3]沮吳:指雞西部落。 [4]沙陵:梨樹與穆棱合稱沙陵。 [5]湣澤:指牡丹江。 [6]牛而虎文:游牧的烏斯渾支系?;⑽?,渾的諧音。 [7]欽:指平肆。古城鎮(zhèn)的遠古稱謂。讀音扯,諧音欽。 [8]軨軨:讀良良,指養(yǎng)鹿氏族。 [9]大水:指達罕氏族。即統(tǒng)治氏族。 譯文:東山第二系列的第一座山,叫鍋盔山。這座山北臨松花江,東望雞西部落,南望梨樹和穆棱,西望牡丹江。有一個氏族,是游牧的烏斯渾支系,住在平肆,名叫良良,他們自己也這樣稱呼,是那個地區(qū)的達罕氏族。 曹夕山 又南六百里,曰曹夕之山[1],其下多榖而無水[2],多鳥獸[3]。 注釋:[1]曹夕山:指禿頂山,又稱禿頂子嶺。在張廣才嶺南麓。 [2]榖而無水:指拉林部落氏族。拉林,濮語讀卡舉,諧音榖。 [3]鳥獸:指河濱氏族。 譯文:由鍋盔嶺往南六百里,有座山叫禿頂子嶺。山的西面住著拉林部落氏族,住著河濱氏族。 嶧皋山 又西南四百里,曰嶧皋之山[1],其上多金玉[2],其下多白堊[3]。嶧皋之水[4]出焉,東流注于激女之水[5],其中多蜃珧[6]。 注釋:[1]嶧皋山:指景城山,在今靖宇縣北面。 [2]金玉:指梁子夷,又稱頂子夷。 [3]白堊:指景山鎮(zhèn)頭道溝氏族。 [4]嶧皋水:指那爾轟河流域。 [5]激女水:松花江源頭的石壁河。激指壁,女指石。 [6]蜃珧:指買糧氏,(氏族名)。 譯文:由禿頂子嶺往南四百里,有座山叫景城山。山的西面住著頂子夷,東面住著頭道溝氏族。那爾轟水從山間流出,向東流入石壁河。這里住著買糧氏族。 葛山尾 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葛山之尾[1],無草木[2],多砥礪[3]。 注釋:[1]葛山尾:指高爾山,在撫順北面,有高爾山山城遺址。 [2]無草木:游牧部落地區(qū)。 [3]砥礪:砥指盛,礪指福;砥礪指福盛,今諧音稱撫順。 譯文:由景城山往南水行五百里,旱行三百里,到大高爾山,這里是游牧部落地區(qū),住著福盛氏族。 葛山首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葛山之首[1],無草木[2]。澧水[3]出焉,東流注于余澤[4],其中多珠蟞魚[5],其狀如肺而有目[6],六足有珠[7],其味酸甘[8],食之無癘[9]。 注釋:[1]葛山首:指雞冠花山,今稱雞冠山,在遼寧本溪平山區(qū),屬千山山脈。 [2]無草木:游牧部落地區(qū)。 [3]澧水:指梨樹水,濮語稱沙咪舍水。 [4]余澤:指峪澤,太子河的稱謂之一。 [5]珠蟞魚:指朱沘夷,即太子河夷。 [6]肺而有目:東部的蒙族。 [7]六足有珠:母系的太子河部落。 [8]其味酸甘:平山和明山區(qū),古稱且維芍嘎。 [9]食之無癘:古老的梨水部落氏族。 譯文:由高爾山往南三百八十里,有座山叫雞冠山,是游牧部落地區(qū)。梨樹水從山間流出,向東南流入太子河,這里住著太子河夷,是東部蒙族母系氏族的太子河支系氏族,住在且維芍嘎,是古老的梨樹部落氏族。 余峨山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余峨之山[1]。其上多梓枏[2],其下多荊芑[3]。雜余之水[4]出焉,東流注于黃水[5]。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喙[6],鴟目蛇尾[7],見人則眠[8],名曰犰狳[9],其鳴自訆,見則螽蝗為敗[10]。 注釋:[1]余峨山:指盤錦。盤錦在遼河南岸,故稱為溢臥、溢陽。 [2]梓枏:指太平河氏族。 [3]荊芑:指壩墻子氏族。芑,讀己音,意為墻、壁。 [4]雜余水:遼河稱為余,外遼河稱為雜余。 [5]黃水:指渾河,又稱渾江。 [6]菟而鳥喙:土族的河邊支系。 [7]鴟目蛇尾:直目人的閃夷。 [8]見人則眠:是那個集鎮(zhèn)的織綢氏族。 [9]犰狳:睢(chui)夷,即養(yǎng)蠶夷。 [10]螽蝗為敗:讀“則渾溢帕”,指渾江河畔。 譯文:由雞冠山往西南三百八十里,有座城鎮(zhèn)叫溢臥。他的西面住著太平河氏族,東面住著壩墻子氏族。外遼河水從旁邊流出,向東南流入渾江河。有一個氏族,是土族的河邊支系,是直目人的閃夷,是那個集鎮(zhèn)的織綢氏族,名叫睢夷,他們自己也這樣稱呼,是渾江河畔的氏族。 杜父山 又南三百里,曰杜父之山[1],無草木[2],多水[3]。 注釋:[1]杜父山:讀嗒洪魯,今諧音稱大紅螺。原意是指鷹山。 [2]無草木:游牧部落地區(qū)。 [3]水:指響水河氏族。 譯文:由溢臥往南三百里,有座山叫大紅螺,是游牧部落地區(qū),住著響水河氏族。 耿山 又南三百里,曰耿山[1],無草木[2],多水碧[3],多大蛇[4]。有獸焉,其狀如狐而魚翼[5],其名曰朱獳[6],其鳴自訆,見則其國有恐[7]。 注釋:[1]耿山:指古山,也稱股山。今稱高臺。 [2]無草木:游牧部落地區(qū)。 [3]水碧:指綏沘氏族。 [4]大蛇:指韃塞夷,游牧的塞夷。 [5]狐而魚翼:東部的哲夷,即東部的漁業(yè)氏族。 [6]朱獳:指六江氏,讀浙漏。今稱六股河人。 [7]有恐:指有夏氏族。 譯文:由大紅螺往南三百里,有座山叫高臺山,是游牧部落地區(qū),住著綏沘氏族,住著游牧的塞夷。有一個氏族,是東部的哲夷,名叫六江氏,他們自己也這樣稱呼,是那個國家的有夏氏族。 盧其山 又南三百里,曰盧其之山[1],無草木[2],多沙石[3]。沙水[4]出焉,南流注于涔水[5],其中多鵹鶘[6],其狀如鴛鴦而人足[7],其鳴自訆,見則其國多土功[8]。 注釋:[1]盧其山:指陡嶺,今稱青龍山。 [2]無草木:游牧部落地區(qū)。 [3]沙石:指米溝氏族。 [4]沙水:指米溝水。 [5]涔水:指冷口水,今稱青龍河。冷,讀楚,諧音涔。 [6]鵹鶘:指青胡。 [7]鴛鴦而人足:北部的定居支系。 [8]見則其國多土功:那個部落國很貧窮。 譯文:由高臺山往南三百里,有座山叫陡嶺,是游牧部落地區(qū),住著米溝氏族。米溝水從山間流出,向南流入冷口水。冷口河畔住著青胡,是北部的定居支系,他們自己也這樣說。那個部落國很貧窮。 姑射山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姑射之山[1],無草木[2],多水[3]。 注釋:[1]姑射山:讀古冶山,指大城山,在今唐山市古冶區(qū)。 [2]無草木:游牧部落地區(qū)。 [3]水:指云氏族,也稱睢氏族,分別有黃、習(xí)、水三姓。 譯文:由陡嶺往南三百八十里,有座山叫古冶山,是游牧部落地區(qū),住著云氏族。 北姑射山 又南水行三百里,流沙百里,曰北姑射之山[1]。無草木[2],多石[3]。 注釋:[1]北姑射山:讀貝古冶山,指津大城,今稱天津。津、靜、鏡讀都讀bi音。 [2]無草木:游牧部落地區(qū)。 [3]石:讀礫音,指倪莊、倪黃莊、凝侯莊等帶石概念讀音的氏族。他們是較早的居民,屬游牧氏族。 譯文:由古冶水行三百里,旱行百里,有一個地區(qū)叫津大城,是游牧部落地區(qū),住著石氏族。 南姑射山 又南三百里,曰南姑射之山[1],無草木[2],多水[3]。 注釋:[1]南姑射山:讀勒古冶、二姑院,指二大城。因?qū)龠h古某國的南京,又稱召扶。今稱大城。 [2]無草木:游牧部落地區(qū)。 [3]水:指召扶氏族。扶,在濮語中讀攜,諧音水。 譯文:由津大城往南三百里,是二大城,屬游牧部落地區(qū),住著召扶氏族。 碧山 又南三百里,曰碧山[1],無草木[2],多大蛇[3],多碧[4]、水玉[5]。 注釋:[1]碧山:指河邊的山,今稱泊頭。 [2]無草木:游牧部落地區(qū)。 [3]大蛇:游牧的塞夷。 [4]碧:指河濱氏族。 [5]水玉:指云夷。 譯文:由勒古冶往南三百里,有個地方叫泊頭,是游牧部落地區(qū),住著游牧的塞夷、河濱氏族和云夷。 緱氏山 又南五百里,曰緱氏之山[1],無草木[2],多金玉[3]。原水[4]出焉,東流注于沙澤[6]。 注釋:[1]緱氏山:緱氏山,指夏族則柯氏的住地,也稱古氏、緱氏。因為是禹的后裔,所以崇拜禹。今稱禹城。 [2]無草木:游牧部落地區(qū)。 [3]金玉:指踐夷,即李姓氏族。 [4]原水:指救援水,濮語讀救援為“徒駭”,今稱徒駭河。 [6]沙澤:沙澤:讀奢澤,指黃河。 譯文:由泊頭往南五百里,是則柯氏族地區(qū),屬游牧部落地區(qū),住著李姓氏族。徒駭水從這里流出,向東流入黃河。 姑逢山 又南三百里,曰姑逢之山[1],無草木[2],多金玉[3]。有獸焉,其狀如狐而有翼[4],其音如鴻雁[5],其名曰獙獙[6],見則天下大旱[7]。 注釋:[1]姑逢山:指東城山,今稱肥城山,在山東省肥城。 [2]無草木:游牧部落地區(qū)。 [3]金玉:指梁莊、李莊氏族。 [4]狐而有翼:肥城的羿部落氏族。 [5]鴻雁:指黃葉莊。 [6]獙獙:指背河氏族。背河,濮語讀為臂沘,諧音獙獙。 [7]大旱:達罕氏族,統(tǒng)治氏族。 譯文:由禹城往南三百里,有座山叫肥城山,是游牧部落地區(qū),住著梁莊氏族和李莊氏族。有一個氏族,是肥城的羿部落氏族,住在黃葉莊,名叫背河氏,是那個地區(qū)的統(tǒng)治氏族。 鳬麗山 又南無百里,曰鳬麗之山[1],其上多金玉[2],其下多箴石[3]。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4],名曰蠪姪[5],其音如嬰兒[6],是食人[7]。 注釋:[1]鳬麗山:指蒲玉山,在山東曲阜東南側(cè)。 [2]金玉:指濟夷。 [3]箴石:指平邑氏族 [4]狐而九尾,九首,虎爪:東部的九夷苗族山區(qū)支系。九尾,指九夷;九首,指糾屬,即苗族?;⒆Γ干絽^(qū)支系。 [5]蠪姪:指魯枝氏,苗族的一個大支系,魯國的名稱由此而來。遷徙到貴州的魯枝氏,今稱六(lu)枝氏,又稱梭嘎苗。 [6]嬰兒:北面。指曲阜。 [7]是食人:是古老的定居氏族。 譯文:由肥城山往南五百里,有座山叫蒲玉山。山的西面住著濟夷,東面住著平邑氏族。有一個氏族,是東部九夷苗族的山區(qū)支系,名叫魯枝氏,住在北面的曲阜,是古老的定居氏族。 
今日魯枝苗,看看與蠪姪有什么區(qū)別 【石垔】山 又南五百里,曰【石垔】山[1],南臨【石垔】水[2],東望湖澤[3]。又獸焉,其狀如馬,而羊目、四角、牛尾[4],其音如獆狗[5],其名曰峳峳[6]。見則其國多狡客[7]。有鳥焉,其狀如鳬而鼠尾,善登木[8],其名曰絜鉤[9],見則其國多疫[10]。 凡東次二經(jīng)之首,自空桑山至于【石垔】山,凡十七山,六千六百四十里。其神狀皆獸身人面載觡[11]。其祠,毛用一雞祈[12],嬰[13]用一璧瘞。 注釋:[1]【石垔】山:指葌山,即蘭山,今臨沂市。 [2]【石垔】水:指蘭水,今稱沂水。 [3]湖澤:指虎園,莒南縣古稱虎園。湖,指園;澤,指虎。 [4]馬而羊目、四角、牛尾:苗族的蚩尤母系僚夷。 [5]獆狗:指熟城,臨沂稱的古稱謂。濮語以“熟”表示手工業(yè)發(fā)達的城鎮(zhèn)。 [6]峳峳:蚩尤氏,又稱尤尤氏。 [7]狡客:指繅絲氏族。 [8]鳬而鼠尾,善登木:東部九夷的明鎮(zhèn)苗。善登,指明鎮(zhèn),臨沂城的古稱謂,又稱熟城。 [9]絜鉤:讀契勾,東夏族陳鋒部落的濮語稱謂。 [10]多疫:讀都夷,指古老夷,古老氏族。 [11]獸身人面載觡:穿著華麗的定居氏族形象。載觡,指美麗。 [12]雞:指磯,即璧玉。 [13]嬰:也就是。 譯文:由蒲玉山往南五百里,有座山叫蘭山,這里南臨蘭水,東望虎園。有一個氏族,是苗族的蚩尤母系僚(lao)夷,住在熟城,名叫尤尤氏。他們是這個國家的繅絲氏族。有一群人,是東部九夷的明鎮(zhèn)苗,名叫契勾氏,是契那的古老夷。 綜觀東山第二列山系,自鍋盔山至蘭山。共十七座山,延綿六千六百四十里。這些山的山神皆為穿著華麗的定居氏族的形象。祭祀這些山神時,用一璧玉傳達祭詞,也就是將一塊璧玉埋入地下。  蚩尤苗族的尤尤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