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精彩的一段時期。在這段時間內(nèi),各路諸侯你方唱罷我登場,主角一直在輪換。其中有兩段故事是很多歷史迷都很喜歡的片段。那就是趙武靈王滅中山和齊湣王滅宋,但是兩個人的結(jié)果卻大不相同。同樣是滅國戰(zhàn),為何差距這么大呢?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后,開始著手準備進攻中山國。進攻中山的前一年,即趙武靈王二十年,趙武靈王派派樓緩出使秦國,仇液到韓國,王賁去楚國,富丁去魏國,趙爵去齊國。之后趙武靈王二十一年,進攻中山,攻占了丹丘、華陽、鴟上關塞、鄗城、石邑、封龍、東垣。中山國獻四城求和。收兵停戰(zhàn)。分別于趙武靈王二十三年和二十六年分別再次進攻中山國。,趙地從此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直至趙惠文王三年,滅掉中山國(此時趙武靈王任趙國主父,是實際的當家人。)從準備滅中山開始,趙國共經(jīng)歷近十年的時間才徹底把中山消化掉。其中還送給燕國和齊國一些土地。趙國從此國力大增,達到鼎盛時期。 而齊湣王滅亡宋國,只花了一年的時間。而且在滅亡宋國的時候,還順便把楚國的淮北之地占了。向西又占了很多三晉的土地。還打算自立為天子,武力屈服鄒、魯?shù)葒?。但是好景不長,兩年之后,六國合謀伐齊,齊國差點因此滅亡,雖說后來又田單復國,但從此國力不再。再無爭霸的可能! 同樣是滅國戰(zhàn),中山和宋國都是中等諸侯國,為何趙國和齊國分別滅了一個之后,結(jié)果差這么多呢? 首先,趙國滅中山是一點一點消化的,不是一口吞下的,這樣就讓其他諸侯國很容易接受既成事實。不至于引起大家反感,等到大家發(fā)現(xiàn)了已經(jīng)晚了。但是齊國滅宋,卻是一戰(zhàn)而就。齊國本就強大,再瞬間獨吞宋國,引起諸侯嫉妒。 其次,趙國懂得分享,在滅中山的時候,還給周邊國家,燕國和齊國一些好處,去安慰他們,這樣反抗勢力就少了很多。滅了中山國之后趙國馬上休養(yǎng)生息,積聚國力。但是齊國除了獨吞宋國沒給周邊國家好處外,還進攻楚國和三晉,奪取他們的土地。甚至出兵威脅周天子和周圍小國,這無疑觸動了所有人的利益,引起諸侯公憤。 最后,中山國相對宋國來講貧瘠的多。趙國得些荒地沒什么,而齊國本就強大,還吞了這么富的地方,這對于周邊國家來講無疑是巨大威脅,所以伐齊之戰(zhàn)是在所難免的。 趙武靈王和齊湣王做的事可以說幾乎是差不多的,趙國因此崛起,而齊國卻因此差點覆滅。所以說不要輕易的去模仿別人,別人成功了,到你這里可能就變樣了。任何時候,根據(jù)實際情況,做好自己就好了! |
|
來自: 國學經(jīng)典圖書館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