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始終不甘于世俗洪流中沉淪的理想主義者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為了利益蜂擁而至,為了利益各奔東西,蕓蕓眾生,誰又脫得了這個俗? 人要生存,人要發(fā)展,誰又會沒有屬于自己的利益? 傳說乾隆一次下江南的時候,在鎮(zhèn)江金山寺,看到過往的船只,便問當時的一位高僧:長江中船只來來往往,這么繁忙,一天到底要過多少條船???高僧笑答:只有兩條船。乾隆有些不解:怎么會只有兩條船呢?高僧說:一條為名,一條為利,整個長江中來往的無非就是這兩條船。 ![]() 是的,從古到今,人活一世,無論貧窮富貴,無論逆順窮達,都少不了與名利打交道。 有時,名可以帶來利,利可以彰顯名,名與利從來就是一對難以分開的孿生子。 有時覺得活的累了,便不禁問自己,從前碌碌卻因何? 其實,無非就是名利二字吧。 然而,人過四十才慢慢發(fā)覺,中年的自己就像爬在半山腰的一位行山者,時常會掐著腰喘著氣,看看來時的路,望望前方的嶺,或溝溝坎坎,或平平坦坦,或跌跌撞撞,或順順利利,遇到的好些景,見到的好些人,碰到的好些事,卻已成過眼云煙。 ![]() 盡管還要繼續(xù)前行,也照例會遇到新鮮的景,見到新鮮的人,碰到新鮮的事,心底卻早已沒了最初的興奮。 雖然有時仍然離不開名利二字,但早已沒了當初那份無畏的執(zhí)迷與盲目的堅持。慢慢就會覺得,得失不過如此,心里自然也就輕松了許多。 從此,不論身居何位,身處何地,身在何時,絕不會再給自己畫張大餅在墻上掛著,從此不再迷失。 所謂的不惑,大抵就是這樣一種心境吧!既不會再留戀于一域之風(fēng)景,也不會再執(zhí)迷于一時之得失。 ![]() 或許一路走來的確付出了不少,也失去了不少,但也一定獲得了不少——那就是生活從此多了一份從容,少了一份糾結(jié);多了一份淡定,少了一份盲從;多了一份寧靜,少了一份躁動;多了一份快樂,少了一份憂郁。 萬事得之坦然,失之泰然,順其自然,內(nèi)心安然。 我想,四十而不惑,或許并不是孔老夫子的什么人生感悟,而是上天對人的一種眷顧,讓人在得失間尋得了一種人生智慧,也讓人因此活得更加輕松自如。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