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1281字 預計閱讀時間 4分鐘 但我們想,你會看很久 今天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紀念日,同時也是第四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80年前那場驚天的暴行,奪取了數(shù)十萬人的生命,也給我們留下了難以愈合的文化創(chuàng)傷,每年的今天我們都會告誡自己:“不要忘卻”。 不過對于今天來說,最難解的問題也許不是要不要記住,而是真的記住。很多人對于“南京大屠殺”的記憶,也許只停留于歷史書上只言片語的介紹,和對日本強烈的仇恨。 一年前的2016 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慘案七十九周年紀念日,也是第三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舉行了“死難者遺屬家庭祭告活動”。國家公祭日當天,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舉辦莊重的公祭儀式,鳴響防空警報,放飛和平鴿,舉行世界和平法會以及燭光祭。
然而,這種莊重的紀念氛圍中也出現(xiàn)一些刺耳的“不和諧音”。當時中央電視臺《新聞調(diào)查》欄目播出的《一座慰安所的去與留》報道了上海“海乃家”慰安所舊址的拆遷爭議。面對鏡頭,包括當?shù)匚奈镞z址史料館館長、社區(qū)居民和高中生在內(nèi)的一些受訪者將“慰安所”等同于“妓院”,將“慰安婦”等同于“妓女”,認為她們是“國家的恥辱”,而“慰安所”放在學校里無法產(chǎn)生積極的教育作用。 “不是很光彩的,還是不要特別了解比較好?!薄胍曅侣務{(diào)查《一座慰安所的去與留》采訪畫面 此番言論曾在社交媒體上備受批評。不少網(wǎng)友認為,這些人對二戰(zhàn)性奴役和性暴力的無知與曲解顯示出歷史教育的失敗。實際上,這不僅是“歷史”或“教育”的問題,也是一個“記憶”的問題。這個例子表明:集體記憶不僅有延續(xù),也有斷裂;不僅有傳承,也有扭曲。 無論是制度化和常規(guī)性的紀念活動,還是這些扭曲歷史的言論,都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南京大屠殺這一創(chuàng)傷事件在當代的記憶景象,也映照出這一起八十年前的歷史事件進入當代公共生活的可能方式。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南京大屠殺是受害者壓抑的個體記憶,是地方記憶;而如今,它已上升為國家記憶,乃至世界記憶。 今天,第四個國家公祭日 我們以國家的名義 祭奠30萬死難同胞 今天上午 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出席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舉行的國家公祭儀式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每12秒,會有一滴水從高空落下 墻面遇難者遺像的燈亮起又熄滅 象征著一個生命的消亡 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 6周,30多萬同胞慘遭殺害 80年前的那場血雨腥風 成為整個中國無法磨滅的一道傷痕 在紀念館的墻上 “人類的浩劫” 五個大字清楚地揭露了日軍侵華的暴行 知道這段歷史的人越來越多 當年親歷者還在的已越來越少 我們真的“記住”了嗎 硝煙雖已遠去,國恥民殤不應忘記 此刻,一起通過一段史實,一組數(shù)字 銘記歷史 祭奠同胞 捍衛(wèi)和平 ▼ 這段歷史,你不可不知 這些數(shù)字,當以銘記 80年后, 雖然侵略者的鐵蹄早已被碾碎, 但那段歷史, 卻是我們民族永遠的記憶。 歷史不會因為時代變遷而改變, 事實也不會因為巧舌抵賴而消失。 年復一年的國家公祭, 就是在宣示中國人民牢記歷史, 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chuàng)未來的堅定歷程。 今天的公祭, 讓我們繼續(xù)在一次在緬懷中, 放眼未來, 汲取奮勇前行、矢志復興的力量, 慎終追遠,以國之名行祭之禮, 以史為鑒,在歷史痛感中砥礪前行。 銘記!珍惜!奮發(f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