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徽因前輩曾在《大公報》上寫過這樣一篇文章,名叫《窗子以外》,初讀林徽因前輩的這篇文章時,一直不明白何為窗子以外,為何要寫這樣一篇名為《窗子以外》的文章,里面的你究竟指的是誰,可是慢慢的自己看的東西多了,經歷的東西多了,才明白,當一個人永遠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永遠不懂何為窗子以外的世界。 猶記有位學界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無論世間誰人,讀一本書往往只會經歷這樣三個境界,年齡尚小、歷事不多時,你了解到的只是表層明顯得不能再明顯的意思,當你年長一點,稍有一點閱歷的時候,你再讀當時讀過的書,你看到的世界又會是一個不一樣的世界,當你年老帶著自己一生積累的經驗與閱歷來翻閱那曾經的書籍時,你看到是文章最深層次的東西,你看到的是一個隱藏在文字下面最深層次的世界?!?/p> 所以當自己現在又看到這篇《窗子以外》的文章時,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林徽因前輩,很多人覺得林徽因前輩之所以放棄徐志摩前輩給她的最令別人羨慕的詩般愛情,是因為林徽因前輩太不懂得珍惜,但是我想說的是,林徽因前輩選擇和梁老一起共度余生是她一生做得最為明智的選擇,亦是她最幸福的一個選擇。正如林徽因前輩曾經在她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那樣,年輕的人生與年老的人生就如西方與東方,十六歲海棠般年紀與憂愁低吟的年歲是注定不會重疊在一起是一樣的。所以林徽因前輩以她理智的思維做了這樣一個決定,既然始終重疊不在一起為何不把那還未開始的愛情扼殺在搖籃中,還要給別人報以幻想,給自己有所留戀,也許林徽因前輩是想以這樣的方式給徐志摩前輩自由,想讓徐志摩前輩繼續(xù)做他的康橋詩人,她不愿讓徐志摩前輩和她在一起之后變得不再是曾經的徐志摩。 外界一直認為是林徽因前輩放棄了我們的康橋詩人徐志摩前輩,但何為拋棄,何為決絕,為何拋棄,為何決絕,這些都只有在你對林徽因前輩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再細品讀林徽因前輩之前寫的文章,你就會從字里行間中明白林徽因前輩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了。 所以《窗子以外》中的你其實指的是我們的康橋詩人徐志摩前輩,細細讀完這篇文章,我才發(fā)現林徽因前輩與徐志摩前輩其實本就不是一個世界的人,只是時光如同看戲般的戲弄了兩個原本不該有任何交集的個體罷了,讓他們雖然在精神上達到高度契合,但是最終還是發(fā)現其實不適合,于是理智勝過愛情的林徽因前輩終究選擇了梁思成前輩,那個不只是精神上和思想上一致,更在學術上與自己高度一致的梁思成前輩陪她共度余生。 很多人說,人總是這樣,往往在愛情應該戰(zhàn)勝理智的時候,為什么讓理智戰(zhàn)勝了愛情,那是因為你永遠不懂,當一個人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時,外界于他永遠是《窗子以外》的世界,而他永遠只會透過窗子看世界,別人也永遠只能從窗子之外看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