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4月22日凌晨,清廷攝政王多爾袞率領(lǐng)滿、蒙、漢十萬軍隊從沈陽出發(fā)星夜兼程,到達山海關(guān)以東10里的歡喜嶺。 大軍稍作修整之后,多爾袞立即召開軍事會議,豫郡王多鐸、武英郡王阿濟格、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智順王尚可喜以及范文程、洪承疇等滿漢大臣參加。 “諸位,本王剛收到一封明朝總兵吳三桂的來信,大家看看該如何應(yīng)對?” 多爾袞把信遞給身邊的同母胞弟豫郡王多鐸,依次傳閱。
豫郡王多鐸把信塞給阿濟格,斬釘截鐵地說道: “此信有詐,先帝曾一再招降吳三桂而不從,如今我大軍兵臨城下之際,卻主動將山海關(guān)拱手讓出,無非是降低我軍防備,拖延時間以待救援?!?/strong> “我軍士氣正盛,請哥哥準我?guī)煜氯f兵馬,與明軍決戰(zhàn),生擒吳三桂,拿下山海關(guān)!” 多鐸半跪在多爾袞面前,一身白色鎧甲在領(lǐng)袖口處鑲金絲紅邊,代表他滿洲襄白旗主的身份,在軍帳爐火中更加耀眼。 多爾袞似乎沒有聽到多鐸的話,坐在帥位上一動不動。年僅32歲就已經(jīng)是清廷實際一號人物,多年戰(zhàn)場廝殺和宮廷斗爭鍛煉出他沉穩(wěn)精明的性格。 此時,多爾袞目光如劍指向洪承疇。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650年) “先生,你是吳三桂的老師,又跟農(nóng)民軍打了十幾年仗,知己知彼,你說說怎么辦?” 洪承疇站出來說道: “農(nóng)民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占領(lǐng)北京,逼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戰(zhàn)斗力不容小覷。如今明朝已滅,李自成與大王爭天下,眼前山海關(guān)就是最后一道屏障。如能將吳三桂招致麾下,引軍入關(guān),實則千載難逢之機遇……” 話還沒說完,就被多鐸打斷,他站起來指著洪承疇怒斥: “你要我們都落入?yún)侨鸬娜μ讍???/strong> 多爾袞揮了揮手,讓多鐸站到一邊。 “讓先生把話說完?!?/strong> 洪承疇繼續(xù)說道: “我兵之強,天下無敵,將帥同心,步伍整肅,流寇初起時,遇弱則戰(zhàn),遇強則遁。今得京城,財足志驕,已無固志,一旦聞我軍至,必焚其宮殿府庫,遁而西行。 流寇十余年來,用兵已久,雖不能與大軍相拒,亦未可以昔日明兵輕視之也。今如能得吳三桂旗下三萬鐵騎相助,開關(guān)迎王,則流寇可一戰(zhàn)而除,定鼎中原指日可待。” 武英郡王阿濟格站出來發(fā)言,他身著純白戰(zhàn)袍,是滿洲正白旗主。 “我大清與明長期交戰(zhàn),積怨甚深,吳三桂之言不可輕信,應(yīng)慎重戒備,探清虛實,大軍不可輕易入城。” 多鐸馬上附和: “大哥說得對!父皇和皇兄征戰(zhàn)二十多年都未能入關(guān),我滿洲多少兄弟死在明軍刀下,如此血海深仇豈能容之?” 多鐸一步一步走近洪承疇,說道: “洪承疇你是不是串通吳三桂誘我軍入城,再里應(yīng)外合,壞我大事,為崇禎皇帝報仇?” 多鐸拔出佩刀,一道寒光映在洪承疇毫無表情的臉上,這位明朝前總督?jīng)]有退縮,仍低頭站在那里。 軍賬中沒有人說話,只有火爐里木材被燒得劈啪作響的聲音。 洪承疇(1593—1665) 過一會,多爾袞打破僵局: “多鐸,你可記得父皇教導我們戰(zhàn)刀永遠只能對著敵人,洪先生是皇兄請來輔佐我大清打江山的,豈能如此無禮?快退下!” 多爾袞繼續(xù)說道: “現(xiàn)在吳三桂在山海關(guān)被李自成死死圍住,難以為繼,向我們求援也在情理之中,但他的話不可全信,請范先生以本王名義擬一封回信,探探吳三桂的虛實?!?/strong> 范文程以多爾袞的名義寫了一封回信給吳三桂:
1644年4月23日子時,多爾袞獨自站在威遠臺軍帳外,山海關(guān)方向火光沖天,炮聲隆隆,他雙手背在身后,反握著佩刀,等待一個人的到來。 清朝三代帝王幾十年夙愿能否實現(xiàn),就在今晚,多爾袞必須抓住這個機遇。 他命令八旗鐵騎整裝披甲,待命出征,隨時準備撲向這座從未被征服的“天下第一關(guān)”。 半個時辰后,一支輕騎兵約五十人從山海關(guān)東羅城突破農(nóng)民軍包圍,直奔八旗駐地歡喜嶺而來。帶頭的軍官身披紅纓鎧甲,內(nèi)著織金紫袍,飛馬來到八旗軍營門口,見到在軍營外等候多時的洪承疇,趕緊下馬拜謝。洪承疇扶起他,領(lǐng)著往多爾袞軍賬走去。 吳三桂(1612年—1678年) 多爾袞見洪承疇拉著一個明朝軍官進來,此人身形高大,面容俊朗,臉上還留著戰(zhàn)場廝殺的血跡。 “遼東總兵吳三桂拜見大王!” 吳三桂半跪在多爾袞面前。 “原來是平西伯,久仰大名,快快請起!” 多爾袞快步過來扶起吳三桂,問道: “將軍此番前來所為何事?” 吳三桂言辭懇切地說: “知大軍已至寧遠,救民伐暴,扶弱除強,義聲震天地,其所以相助者,實為我先帝,而三桂之感戴,猶其小也。 今三桂已悉簡精銳,以圖相機剿滅,幸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夾攻,逆賊可擒,京師可傳檄而定也!”。 多爾袞沒有說話,洪承疇見狀趕緊說道: “吳將軍一家三十多口已被李自成所殺,如此國仇家恨不共戴天,請大王相信吳將軍的真意”。 此時軍帳中只有多爾袞、吳三桂和洪承疇三個人。沉默一會,多爾袞終于開口說道: “今伯若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一則國仇得報,一則身家可保,世世子孫長享福貴,如河山之永也?!?/strong> 吳三桂沒有正面回應(yīng),而是聲淚俱下地說道: “如大軍進京,請毋傷百姓,毋犯陵寢。訪東宮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以黃河為界,以北歸清,以南歸大明,兩國通好,互不侵犯?!?/strong> 多爾袞瞄了洪承疇一眼,轉(zhuǎn)過身去看著面前的作戰(zhàn)地圖,心想: “洪承疇,這就是你帶來歸降的總兵?本王親自勸降,給他裂土封王,居然避而不答,還要在南京擁立崇禎皇帝兒子登基,搞南北朝?” 不過他又一想: “只要我大軍入關(guān),擊敗農(nóng)民軍占領(lǐng)北京,到那時吳三桂再想什么,說什么也沒有用了,現(xiàn)在最重要的是抓住機會,進入山海關(guān)?!?/strong> 于是多爾袞轉(zhuǎn)過身來,輕嘆一聲,說道: “你愿為故主復仇,大義可嘉,我領(lǐng)兵前來成全。但昔為敵國,今為一家,我兵進關(guān),若動人一株草定以軍法處死。你們可以通告大小官員百姓,勿須驚慌?!?/strong> 多爾袞同意率軍入關(guān),吳三桂隨即剃發(fā)盟誓。 多爾袞對吳三桂說: “你回去令兵士用白布系在肩上,作為記號,不然同是漢人,無法分辨,恐致誤殺。” 三桂率隨從將士疾馳,返回關(guān)城,果斷地下令開城門。不一會兒,只見浩浩蕩蕩的清軍分作兩路,如兩股洪流,飛奔而來。 山海關(guān)地圖 左翼是英王阿濟格,統(tǒng)兩萬余騎兵,從北翼城入。右翼是豫王多鐸,統(tǒng)三萬余騎兵,從南翼城入。多爾袞自率主力三萬余騎兵殿后,從東羅城入,余部仍駐歡喜嶺待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