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guī)模龐大,設(shè)計完善的帝王陵寢。家喻戶嘵的秦始皇,因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而名垂千古,因?qū)嵤┍┱馇Ч帕R名。秦王朝只存在了15年,他的萬世皇帝夢也就破滅了。可皇帝制度、皇帝意識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不僅始皇帝的身世、生平、功過引人注目,連座落在驪山腳下的始皇陵也因眾多未解謎團而倍受關(guān)注。 1974年,這座埋藏在地下2000多年的陵墓終于重見天日,在此后的日子里千萬學(xué)者,考古專家摩拳擦掌想要前往此地一探究竟,然而這座陵墓自從發(fā)現(xiàn)到如今已經(jīng)40多年過去了,相關(guān)部門卻一直沒有進行挖掘,這是為什么呢?一時間社會各界眾說紛紜,無非是這三點原因。 1.面積太大,挖掘時間長 根據(jù)古文獻記載和考古調(diào)查秦始皇墓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南北長約515米,東西寬約485米。想要挖掘這么龐大的帝王陵墓,沒有有個上百年是完不成的。甚至有些考古專家認為可能要挖個幾百年都不止。經(jīng)退休的考古隊首任隊長袁仲一說:“兵馬俑和秦始皇陵園的考古工作任重道遠,考古任務(wù)十分艱巨,需要幾代人,幾百年堅持不懈地努力。因為考古不是平整土地,不是炸山挖煤,而是要獲取盡可能多的歷史信息,所以要保護文物不受到任何因發(fā)掘造成的人為損壞,就不能用推土機推,也不能用挖掘機掏,更不能用炸藥炸,只能慢挖,不能快挖。 2.地宮儲備有上百噸水銀,隨意進去很可能小命不保 據(jù)《史記》記載,秦始皇陵地宮儲備有上百噸水銀,而水銀釋放出的汞蒸氣充斥著整個地宮,就是為了防止有人對帝陵進行侵犯,隨意進去很可能小命不保。難道陵墓中真的像史料記載一樣存在大量的水銀嗎?專家經(jīng)過一系列的偵測最后得到的結(jié)果是:地宮中不僅存在水銀,而且水銀的藏量是非常龐大的,有專家認為地宮中水銀量少則幾十噸,多則上百噸。 眾所周知水銀是一種有毒的液態(tài)金屬,如果有人進入地宮機會吸入水銀釋放出來的汞蒸汽而中毒。而水銀有著隔熱的功效,在地宮里可以形成一種隔熱層,而且水銀還有殺菌防腐的作用。最后專家認為之所以地宮會出現(xiàn)水銀,就是為了防腐和防盜。 3.保護技術(shù)不夠成熟 秦始皇墓里的文物肯定是極為豐富的,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一旦這些彩繪,帛畫,壁畫,陶器,木器被挖掘出來,如何進行保護是一個另專家頭痛的問題。當年在發(fā)掘兵馬俑的時候,專家發(fā)現(xiàn)一旦彩色兵馬俑被出土,在空氣中短短一分鐘的時間漆層就會翹起,五六分鐘后漆層就會脫落。專家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彩色陶俑在空氣中漸漸褪色。就是非彩色的兵馬俑那樣相對不太容易發(fā)生變化的無機物,天長日久一直暴露在外,也生出了幾十種病菌。 其實秦始皇陵墓也好,還是在中華大地上數(shù)以百計的古代陵墓,不論是挖或不挖,都應(yīng)該按照國家制定的“十六字”的相關(guān)制度下進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 |
|
來自: 飛龍在天cokvj5 > 《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