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涼燥 李XX,女,47歲,已婚,1963年8月20日初診。 平時易感冒及咳嗽,扁桃體常肥大,近三星期來又因感冒而咽喉發(fā)癢,干咳無痰,頭脹頭昏,昨天起微有黃粘痰,食欲佳,睡眠較差,有時服安眠藥,二便正常,于醫(yī)務(wù)所曾服過三劑中藥止咳清熱,病如故,昨夜刮背后稍見輕,診脈浮滑,舌正無苔, 屬外感涼燥挾伏暑,因早服涼澀之劑,病未減, 治宜辛開。 處方:
蘇葉一錢五分
23日二診:服藥后咳嗽尚劇,無痰,食納佳,二便正常,脈轉(zhuǎn)浮數(shù),舌正紅,苔薄白膩,改用辛涼淡滲法,涼燥伏暑并治。 處方:
麻黃一錢 服二劑。
26日三診:服藥后咳嗽已基本消失,無痰,飲食、二便正常,脈轉(zhuǎn)沉滑,舌淡苔白膩,涼燥伏暑已解,伏濕未清,治宜辛淡。 處方:
連皮茯苓三錢 服二劑后,諸癥消失而愈。
按:本例患者,先受暑濕,伏于肺胃,復(fù)感新涼,新感引動伏邪為病。 蒲老認(rèn)為:感暑者宜辛涼宣泄,感濕者宜苦溫淡滲,感涼者宜微辛疏解。 今初起時,早服清熱止咳之劑,以致肺氣更閉,故首用微辛微溫之劑以開之,而二診用辛涼微溫,暑濕涼燥并治之法,則閉開嗽止,三診脈見沉滑,涼燥伏暑已去,余濕尚存,故以調(diào)肺胃利濕之劑而愈, 所以治病不可不明兼挾等證,在暑后濕盛之際,秋風(fēng)漸涼,人多貪之,感受新涼,小寒之氣與所伏之暑互結(jié),手太陰肺氣被阻,而陽明濕熱上蒸,故見以上癥狀,若單止咳清熱,則病不服,必須辨清兼挾,隨證施治,庶可邪卻正安。
《蒲輔周醫(yī)案》 |
|
來自: ll無為 > 《蒲輔周醫(y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