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 月亮的別稱:蟾宮、玉盤、銀鉤、嬋娟、桂宮;“玉盤”、“玉輪”、“玉環(huán)”、“玉鉤”、“玉弓”、“玉鏡”、“天鏡”、“明鏡”、“玉兔”、“嫦娥”、“蟾蜍”。 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筆法。人生的圓滿、缺憾,思鄉(xiāng),思親。“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 (1)對月思親——引發(fā)離愁別緒,思鄉(xiāng)之愁,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xiāng)的代名詞。 對月思人,如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張九齡:“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唐?李白《靜夜思》)——望月思鄉(xiāng)異常感傷。詩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意象了。 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露總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為感受在今夜;月無處不明,但故鄉(xiāng)更明,因為憶弟思家。詩人以幻作真,為的是突出對故鄉(xiāng)的思念。 唐 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詩句以委婉的疑問點出了這月圓之夜人間普遍的懷人心緒,含蓄地表現(xiàn)了詩人對故鄉(xiāng)朋友的 深切思念。另外還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唐人張九齡《望月懷遠》)、“欲問吳江別來意,青山明月夢中看”(唐人王昌齡《李昌曹宅夜飲》)等詩句, 大體上也是這樣的感情。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國,表現(xiàn)了亡國之君特有的傷痛。 “磧(沙漠)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唐?李益《從軍北征》)——茫茫沙漠中幾十萬戰(zhàn)士一時間都抬頭望著東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鄉(xiāng)之情。 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從良好的祝愿出發(fā),寫兄弟之情。意境豁達開朗,意味深長,用深邃無底而又美妙無空的自然境界體會人生。 (2)明月蘊涵邊人的悲愁。如:“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悲壯雄渾。 (3)明月蘊涵情感的無奈。如謝莊“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禱和祝福;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希冀和渴盼。 (4)明月蘊涵時空的永恒。“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時間對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時間面前的無奈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