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秀陽 在世界史上,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印度和中國被稱為“四大文明古國”,這些古文明——以及絕大部分第一代次生文明——基本都已經(jīng)消亡,只有中國文明延續(xù)至今。 其中,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在繁榮一千年后,先是讓位給阿卡德人和阿摩利人等其他民族,后來又被更晚興起的亞述和波斯文明所同化;埃及經(jīng)歷了二十多個王朝,到古羅馬時代終告淪亡;印度河谷文明毀滅于公元前十九世紀左右。 和中國大體同時代或較晚的一些次生文明,比如赫梯、亞述、腓尼基等,在歷史進程中,也都一一消失。 中國文明在古埃及中王國時代發(fā)軔,經(jīng)過商周的初期輝煌,繼之以春秋戰(zhàn)國的大轉型,隨后進入與羅馬、安息、貴霜并立的秦漢帝國,其他幾個帝國先后滅亡或萎縮后,又演進為輝煌的隋唐文明,與阿拉伯帝國東西并耀。此后在宋元時代,經(jīng)濟和文化也使中世紀歐洲黯然失色,明清進入封閉時期,逐漸落伍于世界,直到近現(xiàn)代。三千年間巋然獨存,既沒有出現(xiàn)永久的分裂,也沒有如羅馬、波斯等被外來宗教同化,自成體系的文明和歷史記憶保存至今。 中華民族強大的生命力,歷劫而不屈。以最強的延續(xù)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從魏晉時期五胡十六國的歷史演進中充分證明的這一點。 司馬氏在曹魏統(tǒng)一北方和王浚渡江滅孫吳一統(tǒng)天下的基礎上,本可以繼續(xù)秦漢統(tǒng)一之格局,但是司馬王朝走的是門閥政體之制度。由此造成社會各個階級的矛盾和對立,動搖了晉王室統(tǒng)治的基礎。在西晉時期,五胡居于西晉北方、西方的邊陲地區(qū),對晉王朝呈現(xiàn)半包圍局面。 八王之亂后,塞外眾多游牧民族趁西晉國力衰弱之際,陸續(xù)建立數(shù)個非漢族政權,形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這一段歷史,在歷史學者眼中,視為“中華的崩潰與民族大融合時期”,舊時史書稱五胡亂華。 “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shù)目遠非五個。在前后百余年間,北方各族在華北地區(qū)建立的國家達數(shù)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十六國。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589年滅陳朝,方使中國結束了300年的動亂和分治。 五胡亂華由氐族及匈奴族揭開序幕。 公元304年冬天,氐族領袖李雄占成都,自稱“成都王”,史稱成漢。匈奴貴族劉淵起兵于離石,史稱前趙,是五胡建國的開始。 公元439年,九月,北魏帝拓跋燾率軍包圍姑臧,沮渠牧犍出降,北涼滅亡。北魏帝國統(tǒng)一華北,135年的五胡亂華時代結束。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南北對峙,正式進入南北朝時代。 五胡也迎來的他們殊途同歸的結局,融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 匈奴:漢朝南北匈奴分裂時,北匈奴可能遷往了歐洲,建立了匈奴汗國,從而導致了日耳曼民族的大遷移,間接的滅亡了西羅馬帝國。南匈奴在十六國時期,建立前趙、北涼政權。衰落后,逐漸融入各民族之中。隋唐以后,不再有記載。 羯:后趙被冉魏滅亡后,羯族作為俘虜幾乎屠殺殆盡,僅剩下萬人左右投靠了鮮卑人,后來鮮卑內亂時候攻擊鮮卑人,被鮮卑人報復,于是投降南梁,但沒多久就爆發(fā)侯景之亂,最終被陳霸先率兵伐滅。 鮮卑:鮮卑族建立前燕、后燕、南燕、西秦等政權后,部落大都解體,人民多轉向定居農業(yè)生產,隨著封建化進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時期,鮮卑作為民族實體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漸消亡。 羌、氐:氐建軍立成漢、前秦、后涼等政權,羌建立后秦。政權滅亡后,原本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幾支,在唐初年間被松贊干布統(tǒng)一建立了吐蕃王國,消失在歷史中;另外南遷的一部分在云貴高原形成六詔,最終統(tǒng)一為南詔。南詔滅亡后分裂為各個民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