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朝代都有一個最頂級的風流才子,在唐代,當屬孟浩然,在宋代,則推柳永。也許你剛讀完前半句評說,便要不禁搖手嗤鼻,以為胡說亂語,自云:“孟浩然乃自甘恬淡的襄陽隱士,與‘風流’二字有何相干?要說唐代風流之首,非李太白而何?” 豈不知李白之風流,在孟浩然面前則愧不自如。他曾作一詩《贈孟浩然》,曰: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對這位年長自己十二歲的“孟夫子”欽佩之至。何以如此?只因孟浩然“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保瑥纳倌曛晾夏?,一生清隱于松云之間,對官冕車馬之事不屑一顧,常常于月明之夜醉酒,寧愿流連于花草之中也絕不侍奉君王。最后,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形容對孟浩然“風流”之性的仰慕。 孟浩然之風流,在于他的詩之清,性之淡,以“骨貌淑清,風神散朗”評之毫不為過。明代馮夢龍的《喻世明言》更是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孟浩然流寓東京,宰相張說甚重其才,與之交厚。一日,張說要寫一首應酬詩,苦思不就。密請孟浩然到來商量。正烹茶細論,忽然唐明皇駕到。孟浩然無處躲避,伏于床后。明皇早己瞧見,問張說道:“適才避我的,是什么人?”張說奏道:“此襄陽詩人孟浩然,臣之故友。偶然來此,因布衣,不敢唐突圣駕。”明皇道:“朕亦素聞此人之名,愿一見之。”孟浩然只得出來,拜伏于地,口稱:“死罪?!泵骰实溃骸奥勄渖圃姡蓪⑸降靡庖皇?,誦與朕聽?”孟浩然就誦了《北厥休上書》: 北厥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fā)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明皇讀罷,當下龍顏不悅,半晌默然說道:“卿非不才之流,朕亦未為明主;然卿自不來見朕,朕未嘗棄卿也?!贝稳諒堈f入朝,見帝謝罪,又力薦孟浩然之才,但明皇道:“前朕聞孟潔然有‘流星譫河漢,疏雨滴梧桐’之句,何其清新!又聞有‘氣蒸云夢澤,波憾岳陽樓’之句,何其雄壯!昨在朕前,偏述枯槁之辭,又且中懷怨望,非用世之器也。宣聽歸南山,以成其志!”由是終身不用,至今人稱為孟山人。 從這個故事來看,孟浩然雖才華甚高,可并非用世之器。孟浩然的遭遇,在宋代第一風流才子柳永那里又重新上演。 柳永出身書香門第,自小接受正統(tǒng)教育。他的父親柳宜有三子,長子三復,次子三接,幼子三變,柳永為幼子。其中,長子和幼子的名出自《論語》,“三復”意在望子每日書讀三遍,“三變”意在望子如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叭印眲t出自《易經(jīng)》,意在望子一天被皇帝接見三次。這三兄弟,都個個才如其名,中了進士,被人稱作“柳氏三絕”。 但其實,柳永在中進士之前曾先后落第四次,考中時已是年過半百,與其他二兄相比,命運十分落魄。其實,琴、棋、書、畫無所不通的柳才子初試時是躊躇滿志的,在入汴京赴試之前曾因迷戀湖山佳色和市井繁華而滯留于蘇杭一帶,沉醉于聽歌買笑的浪漫生活,在臨行之前夸下??冢巳ァ岸ㄈ豢椎歉叩凇?,不期最惡浮糜文辭的宋仁宗早前對他所作的《望海潮》之類詞曲略有耳聞,故而嚴厲譴責,導致了柳永在初試之中便轍亂旗靡,以落第而告終。 在憤慨之下,柳永信筆寫就《鶴沖天》: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這首《鶴沖天》,是柳永人生態(tài)度的宣言。只那一句“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就拖出了一個縱情真性的風流才子形象。這首詞雖好,卻讓柳永在初試落第之后兩次又受到皇帝的“特殊待遇”。 原來,這首《鶴沖天》甫一寫出,聞名都中,一時間傳到了宋仁宗的耳中。在臨軒放榜時,仁宗特意讓柳永落第,曰:“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從此,柳永舉著“奉旨填詞柳三變”的招牌出入于秦樓楚館,穿花走柳,東京多少名妓,個個以得見他為榮。其時盛傳,不識柳七者為下品,又有妓家口號云: 不愿穿綾羅,愿依柳七哥; 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 不愿千黃金,愿中柳七心; 不愿神仙見,愿識柳七面。 按說,流連于秦樓楚館中的文人不勝其數(shù),但為何舞女歌伎愿意唯獨為柳七之擁躉?這其中的原因,恰恰是柳永千百年來為人所稱道的地方。 人人以為風流才子便是縱情恣欲、能書會墨之人,豈不知風流并非誰人都可以做到的,風流是一種高貴的品質(zhì)。所謂“氣之動為風,水之行為流”,風能教澤眾生,流能化沛天下,風流是自古以來圣人君子最期待達到的精神境界。直到明代,《菜根譚》還以“能本色”對“真風流”。袁宏以“風流”嘉許諸葛亮,是因為他雖戎服蒞事,猶自遐想管樂,遠明風流,時時有隱耕詠歌,抱膝長嘯的舉止。再到魏晉,風流之士就更不勝枚舉了。 學者馮友蘭曾撰《論風流》,說“風流是一種很美的品質(zhì)”,說風流之人,一須有玄心;二須有洞見;三須有妙賞;四須有深情。而在這四點之中,以深情為最。真正風流的人是深情的。他的深情,不僅對于自我的人生,還朝向宇宙萬物。他看到翳然林木,便有濠梁之想,見到鳥獸禽蟲,便皆引為知己親人。 柳永的風流,便是如此。他醉生于秦樓楚館之中,夢死于舞女歌伎之間,卻絕不是轉(zhuǎn)身便翻臉無情的達官顯貴們。達官顯貴們,沉迷于笙歌舞袖的時候一副禽獸態(tài),回到殿堂公館時便佯裝成正人君子的形象,這樣的雙面人,最為可憎。柳永的值得稱道處,在于他始終都是一副溫柔相,他沒有佯裝,是真情、真愛、真面目,所以,那些本來缺少人間關愛的舞女歌伎們也自然愿意與他“換你心,為我心”,認他作知己。 柳永在第四次落第后,為情人寫了一首《雨霖鈴》: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這首詞是柳永作為一個男子漢,以男子的口吻(一脫唐末的女人腔調(diào))寫的“情詞”。雖是情詞,無一絲扭捏作態(tài),無一句浮艷語。字字讀來,只覺肝膽情切,與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有過之而無不及。 清末詞評家王國維不解得這種風流,只云“屯田輕薄子,但能道‘奶奶蘭心蕙性’耳?!毕爰傲缆犅?,不知作何傷心之態(tài)?世人論及柳永詞,都有鄙俗之語,以為這位北宋詞壇最耀眼的明星只不過是妓人捧紅的風流浪子,云何“有井水處,必歌柳詞”或是“上風流冢吊柳七”之語,以作飯后茶余之談資笑餌。 但讀罷柳永的“驅(qū)驅(qū)行役,苒苒光陰,蠅頭利祿,蝸角功名,畢竟成何事,漫相高?!?,“醉鄉(xiāng)歸處,須盡興、滿酌高吟。向此免、名韁利鎖,虛費光陰。”,方知道,他才是早已悟透人生的那個人。正因為有了風流之人的“玄心洞見”,他才能在人生輾轉(zhuǎn)中始終保持著本心底處的“妙賞深情”。 我還以為,柳永除了是個真正的風流才子之外,還是一個“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而猶未悔”的乾乾君子。他在先后四次落第之后并非像其他郁郁文人一般失去執(zhí)著之心,而是在悟透了“富貴豈由人”之后猶然“時會高志須酬”。這種心境,讓他成為一個勇于上進的叛逆者,終于在年屆五旬時博得功名,雖如此,也是繼續(xù)在命運無常中永遠馬不停蹄地歌詠著人間物華。正如這首《八聲甘州》: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xiāng)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欄桿處,正恁凝愁! 世間還是自有解得柳永風流的人,比如蘇東坡。他讀罷這首《八聲甘州》這樣贊許柳永:“人皆言柳耆卿俗,然如‘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唐人高處,不過如此?!?/span> 好一句“唐人高處,不過如此”!尤其是那句“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畫出了一個胸次悠然,與天地精神上下同流往來的柳永。 柳永與坦腹東床的王羲之、攜妓入山的謝安、眠鄰婦側的阮籍相比,或許更得風流的本質(zhì)。他看著萬物都在無常之中演變,知道了萬物在變化中各得其所,是世間最高的樂處,也是人生最高層次的風流。 文/玄枵 |
|
來自: 昵稱41082923 > 《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