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自古以來,許多醫(yī)學典籍及中醫(yī)名家都對艾灸十分推崇。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注重養(yǎng)生保健,艾灸成為許多市民鐘愛的養(yǎng)生方式,甚至成為一種時尚,被廣為宣傳。不少從事艾灸的機構經常這樣宣傳:“艾灸可以溫肌散寒、疏風解表;溫經通絡、活血散瘀;溫中活里、強臟壯腑;溫陰補虛、回陽固脫;行氣活血、消火化瘀;平衡陰陽、保健防病?!鄙踔涟寻漠敵砂伟俨〉摹吧裎铩?,認為做的次數越多、時間越長越有療效。 專家解讀:艾灸,中醫(yī)特色療法中的一種,點燃艾炷、艾條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以熱傳導的作用溫經、通絡、活血,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艾灸可以治療疾病,養(yǎng)生保健,但是并非越多越好,操作次數不宜過多,以1~2天一次為宜。而且,艾灸需堅持,做多了效果才會明顯。 很多人認為艾灸時間越長越好,這也是認識上的誤區(qū)。艾灸是根據不同的方法來計算艾灸時間的,不可一概而論。像艾條灸和溫針灸是以時間來定奪的,一般建議是15~20分鐘,兒童不要超過10分鐘,皮膚麻木的病人或老人可以相應延長些時間,但最好不要超過30分鐘,以皮膚潮紅為度。 另外,中醫(yī)講究的是辨證治療,艾灸也要因人而異,要根據人的身體情況和其對溫度的承受能力再對癥施灸,并非人人適合,處處可用。臨床各科的急性和慢性疾病、常見病、多發(fā)病、疑難危重病,都有灸法的適應癥,但以下情況則應禁用艾灸: 顏面部、心前區(qū)、大血管和關節(jié)活動處不可用瘢痕灸;禁灸和慎灸的穴位有睛明、絲竹空、瞳子髎、人迎、曲澤、委中等;婦女妊娠期、腰骶部和少腹部不宜用瘢痕灸;對外感熱病、陰虛內熱、津液不足及邪熱熾盛的病人一般不宜施灸;患者過勞、過飽、過饑、大渴、大驚、大恐、大怒之時禁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