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秋《蘆蕩火種》
“風聲緊”
張君秋《蘆蕩火種》阿慶嫂 《蘆蕩火種》到《沙家浜》 1956年張君秋的北京市京劇三團和馬連良京劇團及譚富英、裘盛戎的北京京劇二團合并,組成了陣容強大的北京京劇團。 1963年的冬天,剛剛從香港澳門演出回來的北京京劇團,意外地從上級有關(guān)部門那里,接到了經(jīng)江青之手轉(zhuǎn)來的一個滬劇劇本《蘆蕩火種》,要求他們抓緊時間改編成現(xiàn)代京劇。 北京京劇團得知改編劇本的任務(wù)是“第一夫人”親自下達的,自然全力以赴,將劇團演員隊伍中的“四梁”——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張君秋,“四柱”——趙燕俠、譚元壽、馬長禮、李世濟等蜚聲京劇界的名角全部動員起來,并決定由汪曾祺、楊毓珉、蕭甲、薛恩厚四人聯(lián)合改編,重點突出地下斗爭的主線。劇本取名為《地下聯(lián)絡(luò)員》,由蕭甲、遲金聲擔任導演,趙燕俠扮演阿慶嫂,高寶賢扮演郭建光,周和桐扮演胡傳魁,萬一英扮演沙奶奶。當初,汪曾祺參加劇本改編,還是從沙嶺子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下放勞動回來后,被北京京劇團臨時拉進來的。 滬劇《蘆蕩火種》,取材于崔左夫撰寫的一篇革命回憶錄《血染著的姓名——三十六個傷病員的斗爭紀實》。文章重點記述了當時譚震林部隊屬下的36個新四軍傷病員,在敵占區(qū)堅持革命斗爭的故事。早在五十年代末期,上海市人民滬劇團的編劇文牧執(zhí)筆,集體創(chuàng)作,在很短的一段時間里,以回憶錄為素材,創(chuàng)作出一臺完整的滬劇劇本《碧水紅旗》,并迅速投入了排練。滬劇根據(jù)人物出場的需要,把36個傷病員改為18個,并參照許多相關(guān)歷史資料,以革命回憶錄所記述的發(fā)生地為軸心,融進了大量的真實事件,精心塑造出郭建光、阿慶嫂、沙奶奶、胡傳魁、刁德一等性格突出的正反人物形象。1960年公演時,劇名更改為《蘆蕩火種》,由著名滬劇演員丁是娥扮演劇中女主角阿慶嫂,邵濱孫扮演劇中男主角郭建光。 1964年4月,現(xiàn)代京劇《蘆蕩火種》在北京正式公演,形成了的轟動效應(yīng)。郭建光的唱段“祖國的好山河寸土不讓”、“盼望著勝利歸來的偵察員”、郭建光與沙奶奶的串唱“你待同志親如一家”、阿慶嫂和胡傳魁、刁德三人唱段“智斗”、阿慶嫂的唱段“遠走高飛難找尋”、“定能戰(zhàn)勝頑敵渡難關(guān)”、郭建光等人合唱“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沙奶奶的唱段“沙家浜總有一天會解放”,由于唱腔優(yōu)美,朗朗上口,很快在民間像流行歌曲一樣廣為傳唱。該劇——連演出100余場,盛況空前。 1964年7月23日,在全國京劇現(xiàn)代戲觀摩演出大會上,毛澤東主席和其他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觀看了京劇《蘆蕩火種》。在演出結(jié)束后,毛澤東走上臺去與演員親切握手,合影留念,掰著手稱贊說:“阿慶嫂演得好,郭建光演得好,刁德一演得好?!边€幽默地說:“蘆蕩里都是水,革命火種怎能燎原呢?再說,那時抗日的革命形勢已經(jīng)不是火種,而是火焰了嘛?!痹诖酥?,譚震林也曾對劇名提出過意見,他認為劇情中的這段故事,自己曾有親身經(jīng)歷,當時的革命形勢已成燎原之勢,再用“火種”顯然給觀眾造成一種單薄、軟弱之感。為此,毛主席專門對此劇做出三點指示:第一,要鮮明地突出新四軍戰(zhàn)士的音樂形象,要加強軍民關(guān)系的戲;第二,原滬劇《蘆蕩火種》的結(jié)尾,是新四軍利用胡傳魁結(jié)婚,化裝成吹鼓手、轎夫,搞出其不意的襲擊。最初改編成京劇時,也是這樣處理的。這樣結(jié)尾成了鬧劇,全劇就成為風格不同的兩截子了。應(yīng)該改為新四軍正面打進去。要突出武裝斗爭的作用,強調(diào)用武裝的革命消滅武裝的反革命。第三,故事發(fā)生在沙家浜,中國有許多戲用地名為戲名,這出戲就定名為《沙家浜》。 所以,現(xiàn)代京劇《沙家浜》是從滬劇《蘆蕩火種》移植而來,當年前輩大師們?yōu)榫﹦「悻F(xiàn)代戲可真是嘔心瀝血,張君秋和趙燕俠兩位大師都扮演過阿慶嫂一角,為了塑造好地下黨員阿慶嫂這一光輝形象,兩位大師在阿慶嫂的人物造型和音樂造型上做足了文章,為今天舞臺上阿慶嫂的光輝形象的樹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俗話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飲水不能忘了掘井人。 曲譜 張君秋《蘆蕩火種》 “風聲緊” 京劇道場 走進京劇,感受京劇 本平臺以傳播京劇藝術(shù)為宗旨,平臺文章歡迎轉(zhuǎn)載,在明顯位置注明來源。“原創(chuàng)”稿件必須授權(quán)轉(zhuǎn)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