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2-5“智法倶同一空”——《涅槃無名論》要旨

 太陽當空照917 2017-12-01

《涅槃無名論》是《肇論》的最后一篇,講“智法俱同一 空”。涅槃是佛教徒修行所得的最高果位。此果也是“非有非 無”的實相,體性自空,我們稱之為“果空”。
一《涅槃無名論》的研究現狀
1938年,湯用彤先生的名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出 版。書中懷疑《浬槃無名論》是偽作。自此,該論的研究變得 復雜起來。
辨?zhèn)问钱斀衩總€研究《涅槃無名論》的人首先應做的工作。 關于該論的真?zhèn)危瑢W術界存在四種觀點:(1)《涅槃無名論》不 是僧肇所作。以湯用彤、石峻先生為代表。(2)《涅槃無名論》 是僧肇所作。以劉建國、劉成有先生和日本學者橫超慧日為代 表。(3)《涅槃無名論》是否僧肇所作,還可以研究。以呂澂先 生為代表。(4)《涅槃無名論》是僧肇所作,但是后人對原著有 所竄改、增加。以W. Leibenthal、劉貴杰、涂艷秋、許抗生等 先生為代表。因為在《緒論》里我們對此問題已經有所介紹, 此處不再贅述。
關于《涅槃無名論》的主旨確定,學界有以下幾種看法:
 (1)以《涅槃無名論》從涅槃自身去說明有余、無余。印順 法師說:“傳為僧肇所作《涅槃無名論》,不從修證契人的立 場,說明涅槃的有余與無余,而從浬槃自身去說明有余與無 余,多少有了形而上學的傾向?!?/div>
(2)以《涅槃無名論》關 系佛教全部認識和實踐的最終目標。任繼愈先生說:“《捏槃無 名論》'九折十演’,九重問答加《開宗第一》,共十九章,主 要討論了五個問題:從如何看待涅槃之分為'有余’、'無余’ 開始,重點論述涅槃是'有’還是'無’的問題,由此涉及 涅槃之作為法身的存在,涅槃與眾生的關系,以及涅槃的悟得 及其漸、頓等。這些問題,雖然純屬于神學的領域,但由于它 們關系到佛教全部認識和實踐的最終目標,所以涉及的方面仍 然很廣,理論性依舊很強。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涅槃無 名論》是對整個《肇論》的歸納,也是僧肇一生學說的總 結?!?/div>
(3)以《涅槃無名論》討論“無為宗極”。劉成有教 授說:“對'無為宗極’的討論是《浬槃無名論》的中心所 在。”
(4)以《涅槃無名論》講圣心的狀態(tài)。孫炳哲博士說: “《涅槃無名論》是用般若的觀點解釋涅槃,涅槃是修行達到 的目的,是修行之果。僧肇把捏槃看作'賢圣之道’、'無名 之致’,是對涅槃最系統(tǒng)的論述。此論講了涅架的有無、涅槃 的存在狀態(tài),涅槃與眾生的關系,涅槃與法身的關系,涅樂如 何獲得,涅槃與頓漸問題等等。講的問題雖然很多,但是總的 概括起來,僧肇是把浬槃作為一種精神境界,是圣心的一種狀 態(tài)。我認為,在《肇論》四篇之中,《涅槃無名論》最重 要?!?張兆勇先生也這么認為:“《涅槃無名論》則旨在對具 有般若智的主體新境界進行精彩展示?!?/div>
(5)以《涅檠無名 論》講解脫論。郭朋先生和許抗生先生主張此說。許抗生先生還作了具體說明:“《涅槃無名論》闡述了浬槃的存在狀態(tài)、性 質和如何獲得涅槃的途徑等問題,論證了涅槃為超言絕象、無名 無說、非有非無的思想,同時也論證了涅槃不可頓證,需要進行 漸修的思想等。”?這些觀點自有其合理之處,然較少關注《肇 論》“空”之主旨。我們認為,《涅槃無名論》是從果位論 “空”。
二《涅槃無名論》要旨——“智法俱同一空(果空)
涅槃,是梵文nirvana的音譯,亦音譯為泥洹、泥曰等。意 譯為滅、寂滅、滅度等。唐玄奘又譯為圓寂,意思是德無不圓、 惑無不寂。梵文nirvana, “從梵語語源學上說,是由動詞詞根\/ va (吹)加上否定性的前綴nir演化而成的名詞,原意是'吹 滅’、'清涼’、'平靜’?!?“在巴利語三藏中,涅槃通常是指 '心的平靜’、'完全平靜’。這里包含從詞源學上引申而來的隱 喻:佛陀常將貪嗔癡比喻為火,必須予以熄滅;熄滅了貪嗔癡之 火,也就獲得內心的清涼和思想的平靜。由此,'斷愛’、'止 貪’、'寂滅’、'離苦’、'和平’、'寧靜’、'清凈’、'善’和 '解脫’等等均是'涅槃’的同義詞?!?nbsp;
涅槃觀念在佛教哲學里是有發(fā)展變化的。小乘佛教把涅槃與 世間截然分開。世間是此岸。涅槃是彼岸,完全擺脫了世俗世 界。它們認為,離了生死才能證得浬槃,離了煩惱才能獲得菩 提。生死和煩惱是世間雜染法,捏槃、菩提是出世清凈法,二者 屬于不同的界域:一屬經驗現象界,一屬絕對本體界。大乘佛教 則不同?!霸谛纬芍醯囊粋€重要理論特征,就是反對小乘佛教 中存在的那種把涅槃與世間絕對對立起來的傾向,強調二者之間的聯系或統(tǒng)一。這在一些較早的大乘經中有明顯的表現?!?這 種思想在中觀學派中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在該學派看來,不能脫 離世間去追求超世間的捏槃,涅槃就是世間諸法的實相。
僧肇的佛學思想繼承于龍樹,因而他在《涅槃無名論》里 所論述的也是大乘般若中觀學的涅槃觀念。中觀學的涅槃的最大 特點就是與世間的相即性,它泯滅此岸與彼岸的界限。僧肇并不 是不說彼岸,如“彼岸,涅槃岸也。彼涅梁豈崖岸之有?以我 異于彼,故借崖謂之耳” ?。此岸指生滅無常的世間有為法,彼 岸指不生不滅的出世間無為法即涅槃圣境。但依僧肇之意,涅槃是沒有崖岸的,只是為了表述的方便,權且“借” “彼岸”這個 詞來表示涅槃,以區(qū)別于此岸。實際上,此岸即是彼岸,無有分 別,此岸、彼岸之說只是假名施設。
前文已知,《般若無知論》講“智空”,《不真空論》和 《物不遷論》講“法空”。以“智空”體證了法性空寂的“法空”而達到的解脫即涅槃圣境,亦即修證之果?!八字B法”空無 自性(《物不遷論》),“真諦法”亦空無自性(《般若無知論》 和《不真空論》),涅槃之果屬于真諦,也是如幻如化畢竟空寂 的。僧肇寫《涅槃無名論》就是為了描述“果空”之涅槃的。
《涅槃無名論》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奏秦王表》,說明造 論的緣由;二是正論,由“九折十演”組成。折是折辯,是僧 肇自設的難言;演是推演,是僧肇正面闡述的文義。正論的 “九折十演”探討了兩大問題:涅槃的體性問題(即“果空”) 和如何體證涅槃的問題(如何證得“果空”)。其中“開宗第 一”是該論的總綱,整體上談涅槃體性;“核體第二”和“位體 第三”緊扣“涅槃無名”的題旨揭示涅槃體性的不可分別性,“征出第四”、“超境第五”、“搜玄第六”、“妙存第七”說明涅槃體性的“非有非無”,“譏動第十四”“動寂第十五”探究涅 槃體性的動寂不二,“窮源第十六” “通古第十七”講涅槃體性 的無始無終;“難差第八”“辨差第九”“責異第十”“會異第十 一”“詰漸第十二”“明漸第十三” “考得第十八”“玄得第十 九”描述體悟涅槃的方法。
《奏秦王表》是僧肇上秦主姚興的表。表中敘述寫作該論的 原因:一是僧肇在鳩摩羅什門下十余年,經常聽什師講涅槃之 義,所以對涅槃之義“如似有解”。二是遇秦主姚興答安成侯姚 嵩書,其中闡述“涅槃無名”之旨,僧肇“懼言題之流,或未 盡上意,庶擬孔易十翼之作,豈貪豐文,圖以弘顯幽旨。輒作 《涅槃無名論》,論有九折十演。博采眾經,托證成喻,以仰述 陛下無名之致”。即,惟恐拘泥于語言文字的人不能充分理解 秦主“無名之致”,所以才作《涅槃無名論》。
《開宗第一》是《涅槃無名論》的總綱。其中表明涅槃無名 的宗旨,也講涅槃體性。小乘佛教就已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之 分,大乘佛教也經常作此劃分。僧肇承此,把涅槃分為有余、無 余兩類,并說捏槃還有“無為”、“滅度”兩個名字?!盁o為” 偏于指涅槃的無形、無相和超越經驗現象的生滅無常的一面; “滅度”則偏于指涅槃的滅除煩惱和解脫生死的一面。于此可 見,捏槃具有形而上的特點。而形而上的東西是不能用形而下的 概念描述的,所以僧肇進而指出了“涅槃無名”的根本義。他 認為,所謂有余、無余只不過是應機接物的假名而已。僧肇描述 涅槃的特征說:

夫涅槃之為道也,寂寥虛曠,不可以形名得;微妙無相,不可以有心知。超群有以幽升,量太虛而永久。隨之弗得其蹤,迎之罔眺其首,六趣不能攝其生,力負無以化其 體。潢漭惚恍,若存若往。五目不睹其容,二聽不聞其響, 冥冥窈眘,誰見誰曉?彌綸靡所不在。而獨曳于有無之表。

涅槃之道是究竟之道,既不可以得其形象、名稱,又不可以 用主觀的心識揣度。涅槃之體是超越于經驗現象界的“群有” 的,不能被世人耳目的感官所認知。它是無所不在,又是超于世 俗的“有”、“無”之表的。僧肇還說,對涅槃之道不能“言 之”、不能“知之”、不能“有之”、不能“無之”,否則就會 “失其真”、“反其愚”、“乖其性”、“傷其軀”。他引經論證成其 義:“經云:真解脫者,離于言數,寂滅永安,無始無終,不晦 不明,不寒不暑,湛若虛空,無名無說。論曰:涅槃非有亦復非 無,言語道斷,心行處滅?!?/font>②浬槃之果不可言說、非有非無, 所以是實相之“空”。
“核體第二”和“位體第三”從涅槃可否名狀的角度講涅槃 體性的不可分別性。不可分別故“空”。“核體”和“位體”之 “體”是“體性”的意思。
“核體”是僧肇以“有名”的立場所設的第一問難。世人為萬物主觀地設定名稱,并認為這些名稱必 有一定的客觀對象與之對應,而且這些名稱反映客觀事物的本 質。僧肇的設難就是從世人的這種觀點出發(fā)的。他說:“經稱有 余涅槃無余浬槃者,蓋是返本之真名,神道之外稱者也?!庇杏?涅槃和無余涅槃是本真之名,是神道的稱呼。有余涅槃指煩惱雖 已斷盡,但清凈心尚依前世惑業(yè)造成的果報身而住,“有余緣未盡,余跡不泯,業(yè)報猶魂,圣智尚存,此有余涅槃也”。無余捏 槃指生死之因已盡,殘余的所依也已經徹底斷滅,“至人灰身滅 智,捐形絕慮;內無機照之勤,外息大患之本;超然與群有永 分,渾爾與太虛同體;寂焉無聞,怕爾無兆;冥冥長往,莫知所 之。其猶燈盡火滅,膏明俱竭,此無余涅槃也”。所以,有余涅 槃可以用“有”來稱呼,無余涅槃可以用“無”來命名。

“位體”是以“無名”的立場來回答:
有余無余者,蓋是涅槃之外稱,應物之假名耳。而存稱 謂者封名,志器象者耽形。名也,極于題目。形也,盡于方 圓。方圓有所不寫,題目有所不傳,焉可以名于無名,而形 于無形者哉?
“有余”、“無余”只是涅槃的“外稱”、“假名”。因為有稱 謂就會被名稱所封執(zhí),有器象就會沉迷于形相。名言的功效只能 在某些論題上發(fā)揮,形相的描繪也只能在方圓等形式之中進行。 涅槃的體性“無名”、“無形”,是“空”之實相。因而,它是 超乎論題與方圓的局限的,不可用這些世俗的名言概念加以分 別。不可用世俗的名言概念加以分別,當然也不能用“有”、 “無”來稱謂涅槃。涅槃作為證人諸法法性空寂的實相,是“非 有非無”的中道之“空”。而經驗的“有”、“無”是惑者的妄 想雜念,與形上的涅槃不屬同一界域,所以涅槃不是“有”、 “無”的假名施設所能真正表謂的對象。

從“征出第四”到“妙存第六”,僧肇講涅槃體性的“非有 非無”。世俗的有為法“非有非無”,是因緣而有所以“非無”, 緣散而無所以“非有”。涅槃屬于無為法,其“非有非無”則是
超越的實相的不可稱謂性?!坝小?、“無”等概念適用于俗諦法的 表述,而不能指稱真諦法(涅槃)所含有的實存意義內涵。涅 槃的究竟處,是無法名狀、滅諸戲論的?!罢鞒觥笔恰坝忻钡?設難,基本觀點是:“有”、“無”是相對的概念;萬物不是“有”、 就是“無”,因為“有”、“無”是相互轉化的,就像“高”、“下” 相對一樣,世界萬物為“有”、“無”二法所攝,“無有異有而非 無,無有異無而非有者”;所以說涅槃出“有無之外”是不能令 “有名者” “即于心”的?!俺车谖濉笔恰盁o名”的回答:
有無之數,誠以法無不該,理無不統(tǒng)。然其所統(tǒng),俗諦
而已。經曰:真諦何耶?涅槃道是。俗諦何耶?有無法
是。①
此處,僧肇以二諦理論貫徹其中。意即,“有”、“無”雖然 包括一切法、統(tǒng)攝一切理,然而只限于俗諳的范圍,而不能統(tǒng)攝 涅槃。俗詩的“有”、“無”、“高”、“下”都是相對而有的。既 然是相對之法,就不能超脫“有”域即現象界。涅槃之真諦之 所以不能用“有”、“無”來稱呼,是因為這樣做就會把涅槃拉 回到俗諦范圍。“搜玄”是對上一問難的引申,“搜謂搜括,玄 謂玄妙。搜括玄妙之所在,故云搜玄也”?。玄妙之因在于涅槃 既沒有離開“有”、“無”,又是“非有非無”;不離“有”、“無” 則不能忽視“有”、“無”而另求,“非有非無”則不可于 “有”、“無”之中去求,這樣便無處求得涅槃;而涅槃又確確實 實的存在著。存在又不可求,在世俗之人看來是一個矛盾?!懊?存”中,僧肇分析涅梁存在又不可求的原因。他說:
①《涅槃無名論第四》,《大正藏》卷四十五,第159頁上。
②唐·元康:《肇論疏》卷下,《大正藏》卷四十五,第196頁下。
夫言由名起,名以相生,相因可相,無相無名,無名無 說,無說無聞。經曰:涅槃非法非非法,無聞無說,非心所 知。吾何敢言之,而子欲聞之耶?雖然,善吉有言:眾人若 能以無心而受,無聽而聽者,吾當以無言言之。庶述其言, 亦可以言。凈名曰:不離煩惱而得涅槃。天女曰:不出魔界 而入佛界。然則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即有無 齊觀,齊觀即彼已莫二。所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 體。同我則非復有無,異我則乖于會通,所以不出不在而道 存乎其間矣。?
言論需要名言概念,名言概念是依據事物的形相而由人主觀 認定。因而,如果沒有事物的形相就不會有名言概念,沒有名言 概念就不會有言論,沒有言論就自然沒有地方聽到它。僧肇認 為,涅槃就是這種無聞無說的真諦之法,它既是“法”又是 “非法”,即“非有非無”之“空”。所以對之不可言說,只能 以“無言”而說,即是通過證悟而得。僧肇引用《凈名經》和 《寶女所問經》來說明涅槃不出“有”、“無”又不在“有”、“無”, 實則是表明世間和涅槃的不二。這是中觀學派涅槃觀念的基本理 論。中觀學派認為:“生死與涅槃,系縛與解脫,這不是截然不 同的兩法。生死就是涅槃,系縛就是解脫,'不’可說'離于生 死’之外'而別有涅槃’,也不可說離系縛之外,而別有解脫。 因為在諸法'實相義’中,一切平等,無二無別。如在生死系 縛中通達性空,這就是涅槃解脫;假使離生死而求涅槃的真實, 離系縛而別求解脫,涅槃解脫即成為生死系縛了。涅槃解脫即一 切法畢竟空性,一切戲論都息?!荒芰诉_實相的畢竟性空,
不知畢竟空中不礙一切;執(zhí)有生死外的常樂我凈的涅槃,那就是 '增上慢人’ 了?!雹僦杏^學派的代表人龍樹說:“涅槃與世間, 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 “涅槃之實際,及與 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別。”? 8卩,超世間的涅梁與世 間、捏槃的空性(“實際”)與世間的空性是沒有差別的,世間 的當體即是空,空也就是涅架之性。涅槃與世間并非兩個不同世 界,離開涅架就無所謂世間,離開世間也就無所謂涅槃,涅槃與 世間是彼此相待的。張曼濤先生對中觀學的這種涅槃思想有很好 的表述:“一切法依空而住,依空而立,見此空性,即見涅槃 性。于是,小乘佛教的消極靜止面的空寂義,一到了龍樹大師, 便成了積極的活潑潑的空性義了。”?僧肇所表達的就是中觀學 的這種涅槃思想。注釋《維摩經》時,他說:“欲言在生死,生 死不能污。欲言住涅槃,而復不滅度。是以處中道而行者,非在 生死非住浬槃?!?是說,對生死和捏槃都不能執(zhí)著,要以中道 的態(tài)度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生死雖然是世間法,但其性本空, 所以不能染污;涅槃雖然是出世間法,但其不離世間,所以又不 滅度。僧肇所謂的“有”、“無”即世間法。因而,他說涅槃不 出“有”、“無”又不在“有無”其實是對涅槃與世間關系的另 一種表達方式。在僧肇的涅槃觀里,涅槳有雙層意義:既有超越 世俗經驗的意義面向,又有一定的經驗內涵(此處所說“經驗 內涵”,其實就是煩惱或生死等等系縛。)作為它的構成要素。
“譏動”、“動寂”闡發(fā)的是涅榮體性的動寂不二?!白I動” 的難意是:涅槃已經進人無為之境,超越理性思維和形象比擬的
①印順:《妙云集》上編之五《中觀論頌講記》,第275—276頁。
②《中論》卷第四,《大正藏》卷三十,第36頁上。
③ 張曼濤:《大乘涅槃思想之展開》,臺灣:《華岡佛學學報》,第4期。
④ 《注維摩經·文殊師利問疾品》,《大正藏》卷三十八,第380頁上。
范圍,“體絕陰人,心智寂滅”,卻還說“進修三位,積德彌廣”。 難者認為這是不對的,因為進修、積德是由于有“好尚”、“涉 求”之心,這與“體絕陰入,心智寂滅”是沖突的。僧肇在 “動寂”里解釋說:“經稱圣人無為而無所不為。無為,故雖動 而常寂;無所不為,故雖寂而常動。雖寂而常動,故物莫能一; 雖動而常寂,故物莫能二。物莫能二,故逾動逾寂;物莫能一, 故逾寂逾動。所以為即無為,無為即為,動寂雖殊,而莫之可異 也?!?圣人雖然已人無為之境,然而仍在有為的緣起法中持續(xù) 運作,只是其運作能恪守無為之境而不滑落。恪守無為之境,所 以雖然在有為緣起法中“動”而實際不離“寂”,即“雖動而常 寂”;雖然在有為緣起法中運作,而能恪守無為之境,所以“雖 寂而常動”。元康疏云:“物莫能一者,人不能令其常寂也。物 莫能二者,人不能令其常動也?!雹跓o為即寂,無所不為即動, 由于“為即無為,無為即為”,所以動寂不二。這是大乘中觀學 的不二法門在動寂關系上的體現。僧肇反對把涅槃視為絕對的 靜,因為如果單方面視涅槃為靜,就是把涅槃看作了有為法。其 實浬槃之體本空,屬于無為的真詩,不可用“動”、“寂”來區(qū) 分。因此,涅槃只能是即動即寂、動寂一如的。
“窮源”、“通古”亦講涅槃之體的超越性,但不是從其空間 狀態(tài)(如“有”、“無”、“動”、“寂”)來論述,而是從其時間 狀態(tài)來論述。“窮源”是“有名”問難,認為先有眾生才有涅 槃,如此涅槃則有起始狀態(tài),有始就有終,此與經中所說“涅 槃無始無終”相違。故而問難?!巴ü拧笔巧氐尼尨?。他主 張,達到涅槃之境的圣人是物我不二的,“總六合以鏡心,一去 來以成體;古今通,始終同;窮本極末,莫之與二,浩然大均,
①《涅架無名論第四》,《大正藏》卷四十五,第160頁下。
②《肇論疏》卷下,《大正藏》卷四十五,第198頁下至第199頁上。
乃曰涅槃。”①即,捏槃與萬法是相即不離的,萬法性空即是涅 樂。故而,浬架是不能被放在古今、始終的時間歷程中來分析 的。涅槃具有不同于凡常經驗的超越特質,“無始無終”,其存 在是客觀超驗的,而不是在時間上先于任何事物而存在。哲學上 的“先有”有兩種,一是時間在先,一是邏輯在先。僧肇的涅 槃是邏輯在先的,其體性是空之實相。
“難差”、“辨差”、“責異”、“會異”、“詰漸”、“明漸”、 “考得”、“玄得”講體證涅槃。涅槃是“果空”,所以我們稱體 證涅槃為“證果空”。僧肇在《宗本義》中說“三乘等觀性空而 得道”、《般若無知論》中說“夫般若虛玄者,蓋是三乘之宗極 也,誠真一之無差”、《物不遷論》說“是以聲聞悟非常以成道, 緣覺覺緣離以即真”,都是認為有三乘之別?;谶@種觀念,他 在“難差”中設難,提出既然涅槃究竟之道的體性是不可分別、 非有非無之“空”,就應該是“妙一無差”的,而不應有三乘之 別,有三乘之別涅槃就不是究竟之道?!氨娌睢眲t認為,“難差” 中沒有搞清眾生所證涅槃與涅槃本身的區(qū)別:
然究竟之道,理無差也?!斗ㄈA經》云,第一大道無有 兩正,吾以方便為怠慢者,于一乘道分別說三。三車出火 宅,即其事也。以俱出生死,故同稱無為,所乘不一,故有 三名。統(tǒng)其會歸,一而已矣。而難云三乘之道皆因無為而有 差別,此以人三,三于無為,非無為有三也。②
涅槃究竟之道為一而無差別,差別之說只是教化的方便。僧 肇引用《法華經》“會三歸一”的圣言量來解釋。“三車”出自
①《涅槃無名論第四》,《大正藏》卷四十五,第161頁上。
②同上書,第159頁下至第160頁上。
《法華經·譬喻品》,指羊車、鹿車和牛車,比喻聲聞、緣覺和 菩薩三乘。“火宅”比喻欲界、色界和無色界這三界。出離了三 界就得到了佛乘,亦即達致了涅槃之境。然而,涅槃一乘并不妨 礙三乘之分。涅槃之道是實相之無為法,其究竟無差。之所以有 三乘之分,是因為三乘體證究竟之道的程度不同。三乘雖然同證 涅槃之實相,然而由于煩惱、習氣的斷盡與否不同,仍可有三個 不同等級的果位。
“責異”“會異”是對眾生與涅槃關系的進一步討論?!氨?差”中說涅槃本身是一,但因對涅槃的體悟不同,所以有三乘 的區(qū)別。這是覺悟的人有三種,并不是涅槃本身有三種。針對這 一結論,僧肇繼續(xù)設難:既然涅槃為一,覺悟之人有三,且覺悟 之人所體悟的又是涅槃,那么覺悟之人和涅槃是一還是異呢? “若我即無為,無為亦即我,不得言無為無異,異自我也。若我 異無為,我則非無為,無為自無為,我自常有為,冥會之致,又 滯而不通。然則我與無為,一亦無三,異亦無三。三乘之名,何 由而生也? ”如果我與涅槃是一,那么上文所說“無為無異,異 自我”就是不對的;如果我與涅槃相異,那么我即有為,涅槃 自無為,就無所謂體證涅槃之說了。這樣,不論我與涅槃是一或 是異,都沒有三乘,三乘的名稱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會異”解 釋我與浬架無異的原因。僧肇說:“夫止此而此,適彼而彼。所 以同于得者得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失之。我適無為,我即無 為,無為雖一,何乖不一耶?” ?文才注云:“此目此岸,彼目彼 岸,猶言居生死之岸,則同生死之患。”?在此岸就同于生死, 在彼岸就同于無為。我到彼岸,我就與涅槃為一,但是我與涅槃 為一并不妨礙有三乘的不同。僧肇總結說:“無患雖同,而升虛
①《涅槃無名論第四》,《大正藏》卷四十五,第160頁上
②《肇論新疏》卷下,《大正藏》卷四十五,第238頁上。
有遠近。無為雖一,而幽鑒有淺深。無為即乘也,乘即無為也。 此非我異無為,以未盡無為,故有三耳。”①即,達到涅槃之境 時無患雖然相同,而對之趨近的程度是不同的;無為雖然相同, 而對無為的體證深度是不一樣的。但是無為和三乘是不異的,之 所以有三乘的區(qū)分,是因為三乘未能完全體證無為。
如果說“難差”、“辨差”、“責異”、“會異”還是從眾生體 證涅槃的程度來談“證果空”,那么“詰漸”、“明漸”、“考 得”、“玄得”就是從體證涅槃的方式來談“證果空”的?!霸?漸”是“有名”者的問難。它主張頓悟說,認為涅槃無為之道 是平等不二的整體,所以“不容心異”,對之不悟則已,悟就應 是徹悟,不應有所遺留?!懊鳚u”則認為,對涅槃就應該漸悟, 而不能頓悟。Walter Leibenthal指出,《涅槃無名論》中的“漸 悟說”是后人增益,但由于沒有確鑿證據,仍有待進一步研 究。?我們也認為,在蓋棺定論之前,是不能忽視“漸悟說”




的沒有什么不妥,然而就此主張頓悟之說則是不理解其中真義。 “夫群有雖眾,然其量有涯,正使智猶身子,辯若滿愿,窮才極 慮,莫窺其畔。況乎虛無之數,重玄之域,其道無涯,欲之頓盡 耶?書不云乎:'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癁榈勒邽橛跓o為 者也,為于無為而曰日損,此豈頓得之謂?要損之又損之,以至 于無損耳。”?宇宙萬有雖然很多,但還是有限的;雖然是有限 的,但即使智慧如舍利弗、辯才如富樓那,竭盡才能和思慮,也 不能知其邊畔,更何況無限的涅槃大道呢?僧肇還引用《老子》
①《捏槃無名論第四>,《大正藏》卷四十五,第160頁中。
②Walter Leibenthal, Chao Lun, The Treatises of Seng - chao,A Translation with Introduction, Notes and Appendices, Appendix II ,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68, pp. 150—152.
③《涅槃無名論第四》,《大正藏》卷四十五,第160頁中。
證明涅槃之道不可頓得,而需漸悟,因為“為道”是要“損之 又損”的。
“考得”、“玄得”也是體證涅槃的方法?!翱嫉谩彪y云:佛 經說眾生之性在五陰之內,又說體證涅槃的人五陰都盡。這樣, 眾生在五陰世間,涅槃則在三界之外,眾生與涅槃在兩個不同的 領域,眾生如何獲得涅槃?這個問難其實是從世俗的理性認識出 發(fā)的,不明白浬槃是需要直覺體悟,而且此種體悟是沒有任何世 俗執(zhí)著的。故而,僧肇在“玄得”中以“得在于無得”作答。 他認為,真道的獲得是基于“離”即不作執(zhí)著,所以不能以有 得為得,而應以無得為得。涅槃與眾生并非邈然殊域,而是不一 不異的關系。眾生的五蘊皆空,所以不再是眾生。涅槃亦是空之 實相,所以也再不是涅槃。因此,就沒有可得之人,也沒有可得 之法。所以僧肇說:
《放光》云:“菩提從有得耶?答曰:不也。從無得耶? 答曰:不也。從有無得耶?答曰:不也。離有無得耶?答 曰:不也。然則都無得耶?答曰:不也。是義云何?答曰: 無所得故為得也。是故得無所得也,無所得謂之得者,誰獨 不然耶?然則玄道在于絕域,故不得以得之?!?
涅槃之果是空之實相,屬于絕對本體界。而以“得”為得 的獲得方式是經驗式的,不能達致本體。因而,涅槃實相是不能 通過“有”、“無”、“有無”、“離有無”等經驗層面的概念而獲 得,而應通過般若空慧(智空)照得諸法本性空寂(法空)才 能悟人。既然以“智空”、“法空”為前提,也就無所得。但無 所得并不是如同虛無的毫無所獲,而是以一種無執(zhí)的態(tài)度去
“得”,這就是“不得以得之”。
綜上,《涅槃無名論》的主旨可從三個方面進行概括:(1) 涅槃體性是空,是“有無”、“動寂”、“始終”等概念所不能描 述的。如果進行描述,所得到的也不是涅槃亦即不是超越的實 相,而是經驗界的對象性存在。也就是說,使用描述經驗事項的 概念分析涅槃,將使涅槃所蘊涵的超凡意義有所失落。(2)涅 架與眾生(世間)并不是決然不同。世間的實相即是涅槃。證 悟法性空寂的本性即人涅槃狀態(tài)。如此,則涅槃就不是斷滅,而 是與緣起法相即。證悟涅槃需要破除對“有”、“無”、“動”、 “寂”、“始”、“終”的執(zhí)著,進而破除對“非有非無”、“非動 非寂”、“非始非終”的執(zhí)著,這樣,兩邊俱遣,即得空寂清靈 之境。(3)捏槃之法是一,得法之人是三。三乘體證涅槃的方 法是漸悟而不是頓悟,并且應該以“無得”之心得之。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