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國民婆婆”胡可在微博上傳了一段兒子安吉練琴的視頻,讓人心疼又感動。 視頻中,安吉一邊用小手抹著眼淚一邊說:“我彈不好,彈不好,我總是彈不好?!?/span> 然后,小小男子漢又快速擦干眼淚,跺腳下決心地說了一句:“我今天一定要彈好!” 接下來,安吉馬上收拾情緒,重新投入到了彈琴當中,流利的琴聲響了起來。 胡可配文說:“那一刻,我被這樣的畫面感動,小小的身體里蘊藏了倔強的力量,我們不需要執(zhí)著一定完美的結(jié)果,卻要擁有堅持的品格。” 自從安吉上次參加《爸爸去哪兒》以來,這個人稱“東北宋仲基”的小男孩,就憑著“暖心”、“堅韌”、“樂觀”的性情圈粉無數(shù)。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有一期節(jié)目中,到了選房子的環(huán)節(jié),安吉本來選到的是條件更好的1號房,但他卻和阿拉蕾交換,拿到了2號房的鑰匙。 爸爸沙溢說條件可能會很差,在抵達2號房之后,情況果然如爸爸所料,年久失修無人居住的房子,到處都是灰塵,沒有家具和一應的生活用品。 面對不堪的房子,安吉沒有抱怨,也沒有后悔換房,而是很快地轉(zhuǎn)悲為喜。他不僅一心想著幫助爸爸收拾房間,還想方設法的去安慰和逗笑正在干活的爸爸。 這樣的安吉,給人的感受不僅僅是暖,甚至有些讓人肅然起敬。 面對挫折和并不美好的境遇,他能夠坦然接受,不屈不撓地接受挑戰(zhàn),用一顆勇敢面對生活的心,讓大人也跟著動容。 然而,生活中,我們見過太多“玻璃心”的孩子,即使面對一些輕微的挫折,他們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今年9月,一名9歲的男孩,因在學校出現(xiàn)聽寫錯誤,受到了老師的批評。放學后,該男孩回到家中,徑直跑到6樓樓頂,并于樓頂自殺身亡。 還有一位10歲男童,因為媽媽只帶了姐姐外出逛街,心里不平衡,于是帶著年幼的弟弟離家出走。 而在我們身邊,孩子遇到挫折之后輕言放棄,上興趣班半途而廢,生活中遇到事情總喜歡向家人求助,而不愿自己動手嘗試,不愿意去挑戰(zhàn)有難度的新鮮事物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 我們都知道,培養(yǎng)孩子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抗挫折的能力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們?yōu)榇俗龀隽撕芏嗯?,但孩子似乎依然充滿了無力感和挫敗感。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從弱到強的過程。能夠喚起孩子對自我的信任,激發(fā)起孩子的韌性的,除了自主的意愿得到舒展外,很重要的一點是讓孩子相信自己擁有不斷克服困難的能力。 很多經(jīng)不起挫折、“玻璃心”的孩子,缺乏的就是這種相信。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自我效能感”。它是由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指一個人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和預判。 我們會看到有一些孩子,他們主動為自己設定有挑戰(zhàn)性的目標,并且對此躍躍欲試,達成目標之后,他們會很有成就感。 而即使沒有達成目標,他們也會堅持不懈地想其他辦法。更重要的是,當他們面對失敗時,一般不會懷疑自己的能力,而是認為自己努力不夠或方法不對。 這樣的孩子,往往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說,自我效能感決定了孩子在面對困難時,付出和堅持的程度。 影響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很多。 我們都經(jīng)歷過為人父母的緊張和焦慮,生怕孩子受到一點傷害,于是內(nèi)心難以遏制想要幫助他把成長路上的障礙掃清的沖動。 在親子綜藝節(jié)目《不可思議的媽媽》中,陳浩民的妻子蔣麗莎,一人帶了三個娃上節(jié)目。 有一次,因為兒子“小螺絲”偷吃了一口放在一旁的蛋糕,蔣麗莎把站在蛋糕前的小螺絲的頭一把推進了蛋糕。 蔣麗莎說:“很早就給孩子們定下了規(guī)矩,在吃任何東西都必須首先問過媽媽,因為擔心壞人會用食物來引誘孩子?!?/span> 但同時,她的內(nèi)心也很困惑,糾結(jié)要不要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判斷。 心理學家曾說過:“我們要尊重一個孩子受挫折的權(quán)利?!?/span> 一個孩子在自然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挫折,只要大人給予孩子自主解決的機會,那么他們會自動的培養(yǎng)出高挫折商,也能夠讓他們從中真切的看到自己的力量。 電影《死亡詩社》中,學生尼爾酷愛表演,但父親在一開始就禁止他參加各種課外活動,并反復強調(diào),一切等到他考上并讀完了醫(yī)科大學之后再說。 尼爾想要為自己爭?。骸斑@不公平!”,父親告訴他:“你知道這對你媽媽來說有多重要?!?/span> 后來,尼爾在一次演出中大獲成功,但他的父親并沒有因此而為他高興,而是堅決反對,并將他帶回家決定第二天讓其轉(zhuǎn)學。 尼爾陷入了極度的痛苦中,并在當晚自殺了。事實上,考醫(yī)科大學從來不是尼爾自己的夢想,他真正熱愛的是表演,從醫(yī)只是父母想要借尼爾實現(xiàn)的他們自己的夢想而已。 當一個孩子不是為了自己而活,那么他也就失去了面對生活的勇氣。 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還小,他們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是感知不清的,于是,我們往往會代替孩子去做出判斷,甚至無形中強迫了孩子接受我們的想法。 在前段時間播出的《爸爸去哪兒》中,杜江和兒子嗯哼有這樣一幕,嗯哼對爸爸說,“我要回家”,杜江告訴兒子,“今天不能回”。 嗯哼抬頭問爸爸,“為什么不能回?”,這時爸爸告訴嗯哼,“沒有為什么,我說不能回就不能回?!?/span> 然后嗯哼不再追問,而是開始哭了起來。 這種單向溝通出現(xiàn)的次數(shù)越多,處于弱勢地位的孩子,越容易壓抑自己的想法,產(chǎn)生對自我的懷疑。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勇敢地面對生活,因為即使我們再愛他,也沒有能力為他擋去所有風雨。 可是,當孩子去上興趣班,卻總是三分鐘熱度就輕易放棄時;當孩子遇到一些挫折就灰心喪氣、不肯再去嘗試時,他們總是輕易就觸碰到了我們心底里的焦慮。 作為父母,幫助孩子形成堅韌不拔的毅力,直面困難的勇氣,是我們能夠給予孩子伴隨他們一生最重要的禮物。 幫助孩子提升“自我效能感”,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fā): 設立合理的目標,增加孩子的成功體驗在《不可思議的媽媽》中,葉一茜和小亮仔單獨承擔了一個經(jīng)營餐廳的任務,葉一茜鄭重的告訴兒子:媽媽需要你,并讓小亮仔獨自承擔起幫助媽媽“拉客人”的任務。 葉一茜說:小亮仔其實是一個比較害羞的孩子,去邀請陌生人來餐廳吃飯,對于小亮仔是個挑戰(zhàn)。 在兩次開口邀請失敗后,小亮仔開始給自己打氣:“我真的真的很不錯?!?/span> 第三次,小亮仔終于成功邀請到了客人。而此時此刻,小亮仔見證了通過自己努力取得的成功,他的開心也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為自己感到驕傲。 給孩子提供歷練的機會前段時間剛剛上映的電影《重返狼群》中,畫家李微漪意外收養(yǎng)了一只小狼,并取名格林。 格林自小在城市里生活,當它長大后,媽媽李微漪決定讓它重返狼群,可是一想到要讓格林獨自面對叢林法則,她心情復雜。 有人對她說:“要是不舍得就帶回去吧,還有什么比活著更重要的呢?”媽媽堅定的回答說:“自由!” 最后,經(jīng)歷了重重困難和驚險,格林終于成功重返狼群。 同格林一樣,每一個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的命運,我們必須讓他們?nèi)プ咦约旱穆罚拍茏尯⒆荧@得心靈真正的自由,才能夠激發(fā)出孩子內(nèi)心最強大的力量。 建立愛的聯(lián)結(jié),安慰和鼓勵同樣重要有研究表明,父母積極的教養(yǎng)方式,讓孩子體驗到親密和愛,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會更高。 胡可也曾經(jīng)說過:“用本心陪伴孩子成長,是最好的教育方式?!?/span> 于是,胡可盡全力的陪伴安吉和小魚兒兩兄弟的成長,及時的給予孩子鼓勵,也會在孩子傷心失落時給予擁抱和安慰。正是胡可的這種教育方式,讓我們看到了堅韌勇敢,又無比暖心的安吉。 只有我們相信孩子的能力,成為孩子身后默默為他鼓掌的人,讓他們伸展自己的觸角去感受這個世界,才能夠逐漸為孩子建立起擁抱世界的勇氣。 我始終相信,每一個孩子都天然具有頑強的活力。 愿我們的愛與包容、信任與放手,成為孩子堅持不懈、勇敢面對世界的堅強鎧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