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練習太極拳的都是一些中老年人,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加入打太極拳的行列。而太極最難練的就是內勁,是人體內的一股潛在能量,在傳統(tǒng)太極拳界認為只要練到這股內勁才算是真正的入門,如果只是掌握招式,沒有內勁的話那只是空架子,練習太極拳最核心的目的就是練習太極拳的內勁,簡稱太極勁。只要掌握并使用這股太極勁才算是達到一定的境界,下面就是太極拳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太極拳內勁的練習方法哦!一起來看一下吧! 太極拳內勁認識 練習太極拳的時候,強調不可以使用蠻力,要著重注意自身內勁的修為。 所謂內勁,就是在練拳中得到的環(huán)而無端,周而復始,外柔內剛且富有彈性的勁,這種勁“形不外露,功蘊于內”,故稱內勁。 太極用勁,靈捷無形,手到發(fā)勁,未中之先無勁,既中之后無勁,只在中敵之剎那發(fā)勁,疾如閃電,一發(fā)傳收,斂氣凝神,毫不費力。正確用勁為太極技擊關鍵。 太極內勁的特點 01 流動性 當太極拳練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內功由“量”的積累達到了“質”的突破,實現(xiàn)了太極拳功夫修煉的第一次飛躍,在某一天的某一時間太極內勁豁然貫通。內勁貫通后的第一感覺是身體內部出現(xiàn)一股新的力量,這股新的力量隨著意念和動作在體內不停地涌動、流行,流到哪里哪里都很舒暢,此時練功者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追求的內勁出現(xiàn)了。此時練功者心情豁然開朗,有一種撥云見日的感覺。從內勁貫通后的體驗看,流動性是它的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前人把內勁的這個特點描述為“渾灝流行”。 02 完整性 內勁初步貫通后,再繼續(xù)努力修煉一段時日后,就會感覺到內勁在不斷增加、質量在不斷提高,逐漸形成中間以丹田為核心、上至雙臂雙手、下至兩腿兩足的一股整勁,一動俱動,一靜俱靜,節(jié)節(jié)貫穿。發(fā)勁時,練功者能清楚地感覺到內勁“起于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完整勁路,正如經(jīng)典拳論所講“由腳而腿而腰,總需完整一氣,向前退后,乃能得機得勢”。由此可見,完整性是太極內勁的重要特點。 03 輕沉兼?zhèn)?/p> 內勁貫通后,練拳時能清晰地感覺到內勁以丹田為核心在全身的四肢百骸開合聚散,時輕時重,輕沉兼?zhèn)?。肢體時而如充滿氫氣的氣球飄然欲起,時而又如灌滿水銀的袋子分量極沉,真是“輕靈沉重兼而有之”。太極拳界的前輩曾將內勁的這個特點描述為“輕如楊花,堅如金石”。 04 剛柔相濟 不了解太極拳的人看到慢悠悠的太極拳,總認為練拳的人是柔軟無力的,其實這只是一個表面現(xiàn)象。事實上,“柔”是為了“剛”,“極柔軟然后極堅剛”。內勁貫通的人都能清楚地感覺到太極拳是外柔內剛、剛柔相濟的。楊澄甫講“臂膊如棉裹鐵”,太極拳乃“綿里藏針之藝術”。武式太極拳開派宗師武禹襄則講得更加到位,他說“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煉鋼何堅不摧”?!熬徘椤敝v出了太極內勁“柔”的一面,“百煉鋼”講出了太極內勁“剛”的一面。而且,太極拳在推手、技擊中的“柔化剛發(fā)”也清楚體現(xiàn)了太極內勁“剛柔相濟”的特點。 05 滲透傳導 練太極拳內勁貫通后,隨著內勁質量的不斷提高,會逐漸感覺到內勁具有明顯的滲透和傳導的特性。手握劍柄時,會清楚地感覺到內勁由劍柄傳至劍身,直達劍尖,劍的分量瞬間增加,寶劍舞動時渾厚沉穩(wěn)、震彈有力。平時隨手拿起一個物件,比如竹竿,稍一沉氣,竹竿霎時就會變得沉甸甸的。與人推手時,搭手后內勁迅速滲透傳至對方體內,對方會感到腳下發(fā)飄、重心不穩(wěn)、身體失衡,很容易被牽動。 太極拳十三種內勁如何練習 一、沾粘勁: 這種勁道就是無論何時,都可以不丟,及陰陽相生。沾粘即粘貼之意,把敵粘住之勁。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浮我隨,敵沉我松。 初練推手時,手臂知覺不靈,猶如木棍,日久感覺漸趨靈敏,由手臂而肩而胸而背,乃至周身皮膚,逐漸生有感覺。有感覺始可沾粘。有沾粘,始可將敵吸住。沾粘勁為入門初步,此勁不通,難以深入其它之內勁。 二、聽勁: 所謂聽,并非用耳,而以皮膚之觸覺去感知敵勁。故必先掌握沾粘勁將敵緊緊吸住。只有學會了沾粘,才能練好聽勁,這樣才能克敵制勝。 聽勁之關鍵在于松腰腿,斂氣凝神,做到松、柔、沉、靜、穩(wěn),否則無從準確聽敵之勁。 三、化勁: 化勁中須含沾粘勁和掤勁,否則不能化。機樞在腰而不在手、肩,否則是謂硬撥,非真太極拳之化勁也。其要點全我順人背,須有往復褶迭和進退轉換,使敵無由知我勁路,從而達到使對方處于背勢的境地。 勁不可化盡,化盡則我之沾粘勁易斷,而去勢隨之遠矣。又不可過早或過遲,太早未到,無有所化;過遲則敵勁已著,化之無益。運用化勁最恰當?shù)臅r機是敵勁將出而未全出、將至而未全至之際?;脛?,發(fā)之才有效。 四、發(fā)勁: 為太極技擊中攻敵之內勁。習發(fā)勁之初,當先知勁路。發(fā)勁須制敵之“根”。人之全身,足為根,身為枝,頭為葉;人之上身,肩為根,肘為枝,手為葉;人之下身,腿為根,膝為枝,足為葉。拿人發(fā)人,先制其根,是取勝的關鍵。 能明此旨,方可發(fā)人。發(fā)勁必須達到三要點。1.機勢2.方向3.時間。三者不可缺一,機勢,即己勢順敵勢背,在對方重心偏離之際。方向,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正或隅,均須隨敵之背而發(fā)之。 時間,即在敵舊勁已完,新勁未生之時,為最確當。三者俱全,則發(fā)人甚易。猶如彈丸脫手,無往不利。 發(fā)勁時己身應尾閭中正,坐腰松胯,虛領頂勁,沉肩垂肘,氣貼脊背,而貫之于肢體,目注對方,勿存疑慮之心,意欲發(fā)之于遠。此方得太極發(fā)勁之妙諦。 五、提勁: 提即上提拔高之勁,用沾粘勁拔敵之根,使其重心傾斜。斜。提的方法全在腰腿,非用手提,手提則重而笨,易被人發(fā)覺。 提時樁步須穩(wěn),丹田氣松,虛領頂勁,斂氣凝神,用腰腿勁向上沾提,方向、距離、身法、步法,處處與對方湊合,方能奏效。 六、掤勁: 掤勁在推手中甚為重要,運用時前臂與胸部須保持一定距離,功夫越深,距離越小。 無論左旋右轉,前進后退,此勁均不可丟。運用腰腿勁,配合引勁、化勁,前臂旋轉滾動,使敵力轉向斜方而不能攻入。 七、捋勁: 是在掤勁基礎上將敵勁后引,使敵重心偏離,仆向我身之后方。 勁源主要在于腰胯的擰坐,帶動兩肩下沉,扣勁轉體,催動兩臂向后方引帶。捋中有提,捋中有沉,轉動腰部,順應敵勁方向,方能得心應手。不能捋,即不能使對方前俯,更不能移動其重心。重心不動,取勝難矣。 八、擠勁: 以前臂擠擊人身,其勁力產生于腰腿。擠時,后腿有蹬勁,前腿有弓勁,腰有挺勁、長勁。由此催動兩臂向前產生推壓之勁。 九、按勁: 按以單手或雙手按擊人身或連臂帶人按發(fā)。按以順步為得勢,須坐腰松胯,虛領頂勁,沉肩垂肘,上身勿前俯,俯則重心向前,易被化引。按發(fā)中分有長勁、截勁、沉勁等,可隨機而施。 十、采勁: 即以手執(zhí)人手腕或肘部,往下沉采。其勁力主要來源于腰的擰勁,胯的坐勁、裹勁,腿的剪勁,腳掌的抓勁。運用這些勁力催動兩肩,帶動兩臂隨轉體向下沉采。 十一、捩勁: 捩勁主要是一個橫向的勁力。不管是左捩或右捩,全靠腰胯的擰坐勁、塌勁,兩腳的扣勁,帶動兩臂向左右橫捩。 十二、肘勁: 勁:此乃鉆心之勁,應與膝相合,用腰腿勁加以意氣,己身正直,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松肩沉肘,尾閭收住,后腳有前蹬勁,前腿有弓勁,眼神注視對方。 十三、靠勁: 一般指以肩靠擊人之胸部。一旦靠貼住對方,即用抖勁發(fā)放。 靠時己身中正,肩與胯合,不可以肩硬撞敵身。其勁力主要有后腿的蹬勁,腰的挺勁,催動背、肩靠擊對方??繐魰r要求身體發(fā)出快速突然的抖勁。 結語: 通過上述的介紹我們知道什么是太極拳的內勁,太極拳內勁的特點及如何練習,我們也知道太極拳的內勁重要性,內勁貫通后的第一感覺是身體內部出現(xiàn)一股新的力量,在體內不停地涌動、流行,流到,此時能意識到自己追求的內勁出現(xiàn)了。練功者心情豁然開朗,有一種撥云見日的感覺。 EN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