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說漂亮的女人是禍害,后者則說聰明的女人是禍水。真的是這么回事嗎?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就屬于這兩型女人。她聰明不遜于老媽,能干不低于母親,敏銳不亞于母后,政治天份不下于武皇,女皇夢不次于天后,,,,,,。為什么武則天能圓女皇夢,而她只能望“皇”興嘆,仰“帝”心灰,只能像流星劃過夜空呢?細細分析個中情由,我覺得原因有三:
第一:太平公主的身份不如武則天。對李唐皇室來說,武則天是媳婦,太平公主是女兒。媳婦跟女兒到底哪個重要呢?中國古代信奉的是“女生外向”,在男尊女卑,父權至上,夫唱婦和的封建傳統(tǒng)下,女兒在娘家只是客人,而媳婦才是家里的真正主人。人們可以允許一個妻子替丈夫持家,也可以允許一個母親給兒子把盞,但很難想象女兒替父親操家理事,妹妹給哥哥打理家務。武則天能夠掌握權力,關鍵是她在李唐皇室擁有妻子、母親的雙重身份。因為她是唐高宗的妻子,所以她才能夠在李治生病的情況下名正言順地給丈夫輔助政務,也因為她是中宗李顯的母親,所以她才能夠在高宗去世后順理成章替兒子把持家政。甚至最后把兒子一腳踢開,自己做了皇帝,人們也還可以理解為寡婦面對不爭氣的兒子無計可施,只好干脆替他把家業(yè)挑起來,只要最終把這份家業(yè)、這片江山、這個國家還給兒子,人們就能夠容忍這種行為。
太平公主卻不一樣了,她是女皇武則天的女兒,是中宗李顯和睿宗李旦的妹妹,是玄宗李隆基的姑姑,一旦出嫁,對娘家的發(fā)言權就有限了。她之所以有勢力,是因為她是大唐的公主,偏偏礙于這個原因,就更沒有對大唐王朝指手劃腳的真正權利。
第二:太平公主的政治實力不如武則天。武則天在做高宗的皇后之前,是太宗李世民的才人,由于她好學習,知禮儀,明規(guī)矩,太宗才把她調(diào)入御書房伺侯文墨。這一新環(huán)境讓武則天開始接觸皇家公文,讀到皇帝專享的書籍、典章,制度,進而慢慢培養(yǎng)了她的統(tǒng)治意識,滋生了她的權力欲望,膨脹了他的皇帝野心,不僅如此,在太宗皇帝身邊的武則天,靠著驚人的政治天賦迅速吸納了李世民“勵精圖治、知人善任、愛民納諫”的君主風度,為日后君臨天下做好了鋪墊。武則天在做高宗皇后的二十八年間,捧著侍奉太宗皇帝李世民積淀下來的政治資本,她一直活躍在大唐的政治舞臺上,而且一直在洗牌,洗一回,贏一把,進一步。在她當皇后的頭十年(公元655年—664年)里,主政的基本上是李治,李治日日臨朝,武則天只是偶而為之;中間十年的“二圣時期”(公元664年—674年),李治和武則天同時臨朝,共同治國;進入“天后時期”(公元674年—683年)以后,武則天是天天臨朝,李治反而偶而臨之??v觀武則天的從政歷程,我們不難看出她一生一直致力于培養(yǎng)官員,所以從中央到地方,從軍隊到政府,從皇室到宮廷,到處都是她安插的人。而且因為她長期參政議政,用人得法,惠民有方,理國有道,所以在官民之間已經(jīng)樹立了牢不可破的威信,人們習慣了她的統(tǒng)治,也認同了她的領導,更默認了她的地位。
太平公主則不同了,她至死都沒有得到在政治前臺表現(xiàn)的機會。作為一個公主,她的權利是不公開的,雖然在唐睿宗時期,號稱每件事都要問“與太平議否?”但是,我們完全不知道到底哪件事經(jīng)過了太平的決策,也就無從評價她的政績。另外,太平公主至死都處于爭權奪利的道路上,遠沒有達到最終做皇帝的目的,所以,她的政治才華大多也就展現(xiàn)在奪權而不是治國上。換言之,武則天已經(jīng)是皇帝,而太平公主僅僅是想當皇帝,兩人謀劃的側(cè)重點不一樣。對于武則天來說,權謀只是政治生活的輔助手段,而對太平公主來說,權謀差不多就是她政治生命的全部了。只搞權謀的人,怎么能夠真正為歷史的發(fā)展作出貢獻,又怎么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政治家呢?盡管太平公主從武則天晚年就開始參政,此后勢力節(jié)節(jié)攀升,直到在睿宗一朝達到巔峰;但是,睿宗當皇帝的時間只有兩年,再加上太上皇繼續(xù)掌權的一年,也不過三年時間。在這三年中,太平公主的勢力雖然強盛,號稱“七位宰相,五出其門”,但她所能控制的官員其實有限,僅僅限于高層,缺少真正的社會基礎,這樣的控制是不穩(wěn)定的。因此,當李隆基發(fā)動先天政變,消滅了追隨太平公主的宰相和將軍后,她就再無還手之力了。
第三:太平公主的對手遠比武則天的對手強大。武則天當皇帝的對手是她的兩個兒子,在他們面前,武則天有名份上的優(yōu)勢。中國古代講究孝道,強調(diào)“百善孝為先”母親對兒子擁有莫大的權威。母親控制兒子是順,兒子反抗母親就是逆,哪有不成之理!但太平公主就不一樣了。她最終的政敵是侄子李隆基。姑姑雖然也是長輩,但對侄子并沒有母親對兒子那么大的權威。即使我們承認侄子對姑姑也要講孝道,那也是因為姑姑是父親的妹妹,愛屋及烏。再看實力。武則天稱帝的兩個對手,無論是李顯還是李旦,從他們一生的表現(xiàn)來看,只能說是庸才。先說李顯,他是高宗李治跟武則天生的第三個兒子,在大哥李弘,二哥李賢的太子相繼被廢后,決定立李顯為太子,由于突然福從天將,李顯沒來得及在朝中培養(yǎng)自己的親信,所以在高宗皇帝駕崩后,為了讓自己的岳父大人榮升相位而遭首席宰相裴炎否決后,他的一句:“我把國家讓給岳父又如何。。。。。”的話,最終被武則天廢掉。當裴炎帶著專門保衛(wèi)宮廷的羽林軍將士入宮,當著百官的面宣布皇太后武則天的----廢除皇帝李顯為廬陵王,并且由士兵將其“扶下殿”時,做夢也沒想到會發(fā)生如此狀況的皇帝李顯竟然忘了斥責裴炎帶兵入宮是造反,相反問母親武則天:“我何罪?”。這實在讓百官匪夷所思,從古到今,只有皇帝指責別人犯罪,皇帝是沒有人能夠治罪的,現(xiàn)在皇帝要問:“我犯了什么罪?”,說明皇帝自己也不認為自己是皇帝,李顯是人才還是庸才由此可見一斑。再來看看他的弟弟李旦,他是唐高宗跟武則天所生兒子中排行最小的,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做皇帝的可能,所以他的志趣愛好完全不在政治方面,而在書法領域。李顯的皇帝被廢后由他來接替。面對哥哥們的相繼被廢,他明白了母親胡盧里賣的是什么藥,干脆把自己關在“別殿”,永不臨朝,做個名義上的皇帝。瞧瞧,這樣的處世原則是有能力的象征嗎?讓我們看看太平公主稱帝面對的是李隆基,李隆基不僅在李唐王朝,就是在整個中國的歷史上也是難得的英主,政治能力遠比父親睿宗和伯父中宗強,拿實力不如母親的太平公主來對付實力強于李顯、李旦的李隆基,當然結(jié)果也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