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精結(jié)奇狀,皎皎天一涯。 玉嶂擁清氣,蓮峰開白花。 半巖晦云雪,高頂澄煙霞。 朝昏對壑坐,隱映如仙家。 ——唐·呂溫 編者按: 丁酉秋冬,隨師自崆峒轉(zhuǎn)衡岳,又至武夷余脈之龜峰,再赴婺源。一路拾級登高,看秀峰對峙,賞流泉飛湍。黃葉繽紛,氣清天朗。 山川何奇絕, 坐忘苦不足。 駭目驚心處, 援筆輯錄之。 所謂“搜盡奇峰打草稿”是也。 洗盡鉛華輕薄氣, 能為篆籀自然文。 觀公一瀉筆精妙, 濁趣邪聲不愿聞。 茲選取少量程先生的作品及冊頁局部與君共賞。 畫之逸格,最難其儔。拙規(guī)矩于方圓,鄙精研于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耳。 ——北宋·黃休復(fù)《益州名畫錄》 畫有繁簡,乃論筆墨,非論境界也。北宋人千丘萬壑,無一筆不減,元人枯枝瘦石,無一筆不繁······“鐵干銀鉤老筆翻,力能從簡意能繁。臨風(fēng)自許同倪瓚,入骨誰評到董源?” ——清·周亮工《尺牘新抄》 高逸一種,蓋欲脫盡縱橫習(xí)氣,澹然天真。所謂無意為文乃佳,故以逸品置神品之上。若用意模仿,去之愈遠(yuǎn)。倪高士云:“作畫不過寫胸中逸氣耳?!贝苏Z最微,然可與知者道也。 ——清·惲壽平《南田畫跋》 以目入心,以手出心,專寫胸中靈和之氣。不傍一人,不依一法,發(fā)揮天真,降伏外道,皆在于是。 ——清·戴熙《習(xí)苦齋畫絮》 凡筆有四勢,謂筋、肉、骨、氣。筆絕而不斷謂之筋,起伏成實謂之肉,生死剛正謂之骨,跡畫不敗謂之氣。故知墨大質(zhì)者失其體,色微者敗正氣,筋死者無肉,跡斷者無筋,茍媚者無骨。 ——五代·荊浩《筆法記》 以境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決不如畫。東坡有詩曰:“論畫以形似,見于兒童鄰。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庇嘣唬骸按嗽嬕?。”晁以道詩云:“畫寫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tài)。”余曰:“此宋畫也。” ——明·董其昌《畫旨》 藝術(shù)流傳,在精神不在形貌,貌可學(xué)而至,精神由領(lǐng)悟而生。 ——黃賓虹《論畫宜取其所長》 而惟追蹤內(nèi)美,虛中求實,無實非虛。古人出于規(guī)矩準(zhǔn)繩之外,初非急于求脫,自欺欺人。朝斯夕斯,實心毅力,有非徹底明了不作糊涂影響之談,方可得其門徑。 ——黃賓虹《與汪孝文書》 作畫時須將心收起,勿使其如天馬騰空;落筆之際,應(yīng)留得住墨,勿使其信筆涂鴉??v游山水間,既要有天馬騰空之勁,也要有老僧補衲之沉靜。 ——黃賓虹 用筆之法,從書法而來,如作文之起承轉(zhuǎn)合,不可混亂;起要藏鋒,轉(zhuǎn)有波瀾,收筆須提得起。一筆如此,千筆萬筆,無不如此。 ——黃賓虹 |
|
來自: 昵稱35641324 > 《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