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神話,名叫洪堡基金 很多人或許聽說過洪堡基金,卻不一定知道亞歷山大·馮·洪堡。
洪堡基金是科學界的一個傳奇。優(yōu)秀的青年科學家,無不對洪堡基金心馳神往。
慷慨的洪堡基金,神秘的洪堡基金,把青年科學家當做人類共同的財富精心呵護的洪堡基金。 俯瞰洪堡基金會 洪堡基金會,每年遴選優(yōu)秀的外國學者,不僅資助他們來到德國進行一兩年的合作研究,更是會對這些學者進行終生的支持和幫助,又送書籍又送儀器,辦會議也給錢,出版專著也買單,既慷慨,又周到。
所有的洪堡學者形成一個龐大的“洪堡大家族”,既在科學研究中互相合作,更是結下了跨越國界的友誼。迄今為止,“洪堡大家族”中已經產生了五十多位諾貝爾獲得者。能夠加入這樣顯赫又團結的“洪堡大家族”,是一項終身的榮譽。
這樣一個被全世界的青年科學家視為榮譽的圣殿、靈魂的家園的洪堡基金,便是為了紀念偉大的科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而設立。
亞歷山大·馮·洪堡教授,出生于1769年,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氣候學、植物地理學、地球物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一個人生軌跡像穿越劇男主角,朋友圈像是歷史教科書人名表的——美男子。 這就是美男子本尊亞歷山大·馮·洪堡 沒有洪堡,就沒有今天的地理課本 洪堡教授對近代科學的貢獻有多大?可以這么說, 孩子們手中的世界地理教科書,幾乎每一章,都有洪堡教授的貢獻。我們今天所認識的地球、洋流、磁場、植被分布、等溫線、等壓線等,無不有賴于洪堡教授在那個沒有直升機這樣的現代交通工具,也沒有照相機等輔助儀器,更沒有現代醫(yī)學保駕護航的年代,穿越雨林,翻越冰山,幾歷生死,窮其一生,對地區(qū)所進行的觀測、探索、總結和描述。甚至有些就是洪堡教授首創(chuàng)的概念。所以,安德烈婭·武爾夫所著的洪堡傳記,標題就叫做《創(chuàng)造自然》。洪堡教授的個人傳記,亦是一段近代科學的起源史。
一個人開創(chuàng)了這么多門近代科學還不算,洪堡教授還要遍交天下豪杰,和歌德做了好基友,然后南美洲北美洲的革命還要插一腳。發(fā)明了進化論的達爾文,《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以及后來許多的生態(tài)學家、環(huán)境學家,都自認洪堡的門徒,表示自己的成就是受到洪堡的啟發(fā)和影響。 書房里的洪堡 這樣一個人,你說他是不是穿越回去的?你如果說不是,反正我也不信。
穿越的洪堡教授是怎樣煉成的 《創(chuàng)造自然》細細地講述了童年像賈寶玉一樣養(yǎng)尊處優(yōu)又討厭仕途的貴族小公子亞歷山大,怎樣在啟蒙運動的召喚下,一步一步突破了時代的藩籬,成為了改變科學史的洪堡教授。
偉大的洪堡教授,當年曾經也是德國普魯士貴族家庭里,一個望著高墻大院里四角的天空發(fā)呆的憂郁少年。父親早逝,母親嚴厲,少年時代的亞歷山大·馮·洪堡作為家里的小兒子,一點自由都沒有。家里給洪堡兄弟二人請了許多名師授課,意圖把兄弟倆培養(yǎng)成優(yōu)秀的政治家。按照普魯士貴族的標準,哥哥威廉表現優(yōu)秀,精通各種語言,當過外交官和教育大臣,主持過普魯士教育改革,最后還寫了一本專著,叫做《論國家的作用》,深刻的批判了當時普魯士封建專制制度,構想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理念和制度?!墩搰业淖饔谩泛髞肀坏聡Y本主義改革家奉為“自由主義的大憲章”。歷史對威廉·馮·洪堡的最終評價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語言學家。有這樣一個高山仰止的哥哥,亞歷山大從小到大真是壓力山大。 洪堡和他哥哥威廉曾住過的大房子 和哥哥不同,亞歷山大從小就更喜歡在樹林里東翻翻西翻翻,弄得頭發(fā)也亂了衣服也臟了,花花草草、青蛙昆蟲塞了一口袋。和一心讀書的哥哥比起來,他簡直就是親朋好友教育子女的反面教材。大一點之后,受到啟蒙運動中自然科學的萌芽的吸引,亞歷山大喜歡上了研究神經系統(tǒng)。他不僅“殘忍”地用青蛙、蜥蜴、小老鼠做實驗,還不惜為科學捐軀,給自己傷口上滴上刺激性藥品然后觀察肌肉是怎么抽搐的(我一邊寫一邊都覺得好疼)。
歌德就是這個時候認識了洪堡,然后歌德這樣一個翩翩文學好少年,就被洪堡帶壞了,聽他講火山,講化學實驗,還跟他一起折騰小動物。歌德興致勃勃的寫到我們“早上先推敲詩句,然后解剖青蛙”。洪堡對歌德的影響太大了,以至于歌德寫完《浮士德》之后,人人都覺得浮士德很有幾分洪堡的影子。后來歌德寫了一首詩,叫做《植物變形記》,是由他自己寫的一部植物學論文改編而來的。甚至寫愛情小說,題目也要叫用當時化學上形容元素結合的術語《親和力》。
亞歷山大和歌德玩耍的很愉快。可是眼看應當成為政治家的兒子變成了科學怪人,母親可高興不起來。她命令亞歷山大必須進入仕途。年輕的亞歷山大左右為難,最后機智的選擇了礦井觀察員這個既是官員,又可以名正言順爬山玩石頭的“好位置”。從此亞歷山大盡情游覽德國的山脈和河流,甚至還發(fā)明了礦井照明燈——當然首先為了方便自己在礦井里研究地質,順便也造福了礦工兄弟。 洪堡和他母親 1796年,對亞歷山大不好好當官、專門不務正業(yè)而憂慮萬分的母親,在與癌癥搏斗一年之后,去世了。嚴母已逝,27歲的亞歷山大就像被解除了印封。他立刻辭官不做,用自己的那份遺產購置行裝和儀器,同時遍訪歐洲的大學以做知識的儲備,還攀登了阿爾卑斯山,作為野外科考的一次演練。這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啟程去探索未知的新大陸。南美洲、非洲、俄羅斯,一切挑戰(zhàn)人類生存極限的地方對亞歷山大來說都是知識的寶庫。他,馬上就是啟動自己的尋寶之旅了!
亞歷山大出走半生,歸來已是著作等身的洪堡教授。各國的政治家都視他為座上賓,向他請教新大陸的知識,和他探討如何發(fā)展礦業(yè)、農業(yè)、水利。而洪堡教授,在游歷的過程中對飽受西方殖民者奴役和剝削的原住民產生了深深的感情。他趁機鼓動西蒙·玻利瓦爾在南美洲掀起獨立運動,又游說托馬斯·杰斐遜解放黑奴。玻利瓦爾后來掀起了席卷南美的民族獨立運動。杰斐遜認為黑人比白人低劣,因此對解放黑奴的可行性非常懷疑,但是也愿意做出嘗試。杰斐遜將自己名下的一小部分黑奴釋放為自由民,還把德國移民中勤奮而城市的農民安置在自己的農場附件,讓他們與自己的黑奴比鄰而居住,希望黑奴能夠受到良好的熏陶,從而逐漸具備他心目中成為模范自由民所必須的素質。 洪堡和他的助手在亞馬遜叢林考察
1859年5月6日,90歲高齡的亞歷山大·馮·洪堡教授去世了。在晚年所著的《宇宙》一書當中,洪堡教授還在努力駁斥當時西方所流行的白種人高于其他人種的言論,力主所有人種都是平等的。
武爾夫帶你回去找洪堡 從星星上來的洪堡教授回去了。然而他的名字卻刻在了歐洲大陸上。德國決定把一所大學改名為柏林洪堡大學,以紀念洪堡兄弟。后來更是有了洪堡基金。洪堡基金的全名就叫做:亞歷山大·馮·洪堡基金。
洪堡基金對跨國合作研究的投入,正是對洪堡教授一生行千里路,讀萬卷書的致敬。洪堡基金對優(yōu)秀青年科學家的無微不至、不計成本的扶持,也是對洪堡教授散盡家財,扶持青年學者的精神的延續(xù)。
一百多年之后,有一位和洪堡教授一樣兼具科學的精神和人文的情懷的女士,名叫安德烈婭·武爾夫。她不僅是一個屢受《紐約時報》贊譽的科普作家,自己也是一個地理學家。為了寫《創(chuàng)造自然》這部傳記,她自己親自把洪堡的探險考察之路重走了一遍。她還把洪堡教授的著作、游記,與洪堡教授有關的史料全部研讀。這本傳記正文之后附有長達九十多頁,密密麻麻的注釋,宛如一部學術專著。或許,只有像安德烈婭·武爾夫這樣嚴謹又勇敢的學者,經歷過洪堡教授所經歷過的困難險阻,理解洪堡教授所面對的科學難題,才能穿越慢慢的時空,觸摸到洪堡教授偉大的靈魂。
武爾夫以一位地理學家的眼光,一位暢銷書作家的筆觸,繪聲繪色的描述了洪堡教授旅途中種種奇異又驚險的故事,描述了洪堡教授與當時科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們思想的交融與碰撞。
如果說還有什么比穿越小說更精彩,那就是亞歷山大·馮·洪堡教授傳奇的一生。如果你想要了解這傳奇的一生…… 《創(chuàng)造自然》 安德烈婭·武爾夫著,邊和譯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11月 當代地理學家、作家安德烈婭·武爾夫,帶你穿越回到十八世紀,和傳奇的洪堡教授一起游歷火山和密林,開創(chuàng)近代地理學, 參與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革命, 改變世界,親歷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