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打拼的農村人,對農村的變化最敏感。每次回家都能感受到家鄉(xiāng)日新月異的改變。 比如農村傳統(tǒng)的紅白喜事,就早已由十多年前的自家忙活,成為雇請流動廚師或直接進飯店模式。而菜品,也從最早的滿桌肉為主的硬菜,發(fā)展成如今的海鮮幾大件必不可缺,葷素搭配健康營養(yǎng)。 海參、鮑魚、大對蝦,這已經(jīng)是新農村婚宴必備。至于鮮魚,至少兩到三個品種,以鱸魚、林平、加吉、鯧魚等為常規(guī)。 農村人實在,唯恐客人吃不飽,菜分量足,數(shù)量多,尤其是婚宴,真是太豐盛了。 那天有個朋友跟我說,每次回農村,看到街里有結婚的,不管人家邀請不邀請,都去隨禮,只為了吃一頓農村人的大鍋柴禾飯。 我也不知道為什么,一直懷念兒時農村的柴禾飯。其實那時候缺鹽少油,只有簡單蔥姜蒜為佐料的大鍋菜,能有多好吃呢?偏偏離開農村幾十年,一直忘不掉那滋味了。 農村流動廚師,一般人員配備不多,夫妻搭檔的最多。丈夫主廚,老婆打下手,切菜端盤,最多帶兩個自家手腳麻利的親戚。有些主家為省點費用,自己人擇菜洗菜端盤子,那用的人更少。 再說了,像婚宴菜譜,基本大同小異。用多少材料,對廚師來說也是門兒清。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都有統(tǒng)籌安排。我近距離觀察了幾家,都處理得井井有條,很從容。 三個自制大鍋灶,都特別好用。只要有了木柴,引了火熊熊燃燒起來,那些需要蒸的四喜丸子、雞、肘子、扣碗肉、雞……一籠屜一籠屜地上了灶,就這樣一摞十幾層地碼好,用保鮮膜包起以免漏熱氣,就可以蒸將起來。 農村廚子說,多幾桌少幾桌都是一個程序,沒什么差別。像這樣夫妻搭檔做,20桌的宴席,也是小意思。 一大盆燉土雞,正在等待裝盤。農村人自家養(yǎng)的土雞,只要是家里吃雞,絕對藏不住,幾條街都能聞到那特殊香氣。 每次回農村吃宴席,都胃口大開,忘了矜持,吃到吃不下還不想放筷子。 鄉(xiāng)土味的淳樸,是最讓人愉快的念想了。這才是最接地氣的生活,是城市人向往的遠方田野,是農村游子的揮不去的鄉(xiāng)愁。 農村,農民,農業(yè),關注阿兮隨筆,為您分享農村事,共同探討三農話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