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向大家推薦了新東方的多納學英語APP,沒想到收到了那么多的留言!我感覺,世界上非英語母語國家中,沒有哪國的父母比如今的中國父母更重視寶寶的英語啟蒙了。 這是非常好的消息!說明我們中國新生代父母在培養(yǎng)孩子方面的意識非常超前。以前出國的中國人,常常被老外抱怨英語不好,口音重。但是我相信,如果我們的孩子能比我們當年更早接觸英語,甚至把英語當成母語一樣學習,將來做到說一口流利的英語肯定要比我們這一代人容易多了。 從大家的留言中,我也看到了許多關于英語啟蒙的困惑。今天想就大家的常見問題給出一些解答。 1. 最常見的問題:什么時候開始給孩子英語啟蒙? 先放答案:當然越早越好! 很多媽媽問我這個問題,都是擔心過早教孩子英語,會導致孩子混淆兩種語言。其實,所有的寶寶都是學習語言的天才!他們大腦學習語言的機制和大人完全不同。 人類嬰兒在持續(xù)接收不同語言的輸入時,大腦具備自動統(tǒng)計分析能力,通過對大量輸入詞匯和句子的收集、整合、處理和歸納,能逐漸識別分類哪個單詞、哪種發(fā)音屬于哪種語言。這就是所謂的自然習得。同時學習兩種或多種語言不會導致混淆。 雖然一開始可能會出現(xiàn)兩種或多種語言混說的情況,但這只是暫時的。隨著年齡增長和詞匯量的增加,大腦會生成不同的語言系統(tǒng),每種語言對應一個“數(shù)據(jù)庫”。當人使用一種語言時,大腦能刻意抑制另一個語言系統(tǒng),使之處于inactive的休息狀態(tài)。孩子在不同語言之間切換時,可以自如地調(diào)動不同的語言系統(tǒng),使之變得active活躍起來。 我想大家之所以有困惑,很可能是被國內(nèi)某些專家的建議誤導了。我發(fā)現(xiàn),國內(nèi)有很多專家傾向于把語言學習分齡化,提出了所謂先母語后第二語言的說法:“0-3歲是母語發(fā)展的關鍵期,應盡量避免第二種語言的干擾,保證母語的發(fā)展;3-6歲是母語的鞏固期,還是母語優(yōu)先。3-12歲開始適量地學習外語...” 說實在的,國內(nèi)專家的這些理論沒有系統(tǒng)理論的支持,也未經(jīng)過科學實驗的證實,只是因為是名人,所以有很多擁護者,而這不知道耽誤了多少孩子...... 事實上,國外的腦科學和語言學研究都已經(jīng)通過實驗證明了,0-7歲是學習第二語言的關鍵期,見下圖。 該圖顯示,一個人越早習得第二語言,展現(xiàn)出的語言水平越高。 如果對此你還有所遲疑,那再看看更多科學數(shù)據(jù)。 大量研究顯示,孩子分辨語言發(fā)音微妙差別的敏感期在一歲以前。人類的幾百種語言中有各種各樣的發(fā)音,一歲前的嬰兒能分辨人類所有語言中的所有發(fā)音,如果孩子在一歲前持續(xù)聽到這些發(fā)音,那么TA以后就能發(fā)出這個音;如果孩子在一歲前從未聽過某個發(fā)音,或者輸入不夠多,那么一歲后就會逐漸喪失分辨和發(fā)出該發(fā)音的能力......隨著年齡增長,人類能分辨和發(fā)出的音將會越來越少,最后就固定在自己所熟悉的語言發(fā)音范圍內(nèi)了。 舉個例子,英語里沒有ü這個音,所以絕大多數(shù)英語母語的人都發(fā)不出漢語里的“雨”這個字。你讓他們念“雨”,他們只能發(fā)出“You”(對應英文里“你”的讀音)。不但念不出來,他們甚至聽不出ü和u的區(qū)別,覺得是一個音。這都是因為小時候沒有聽過ü?。?/span> 其實英語的發(fā)音我覺得還算是簡單的,除了th和輕輔音(單詞末尾發(fā)輕聲的d, k, g, p等)漢語里沒有,其他都好念。我在學德語的時候,才真的覺得德語里好多不同的發(fā)音我都聽不出來區(qū)別......在德國人眼里發(fā)音非常不一樣的兩個詞,在我聽來卻是一樣的!聽都聽不出來區(qū)別,想發(fā)出正確的音當然就很難了。還好,德語里也有ü,世界上很多語言中都沒有ü這個音,這是中國人說德語的優(yōu)勢??! 嬰幼兒這種自然習得新語言的隱形學習能力令腦科學家嘆為觀止,具體學習機制是什么,腦科學家們目前還沒有完全研究透徹。但可以肯定的是,年齡越小,學習多種語言越容易,因為人類嬰兒大腦的“出廠設置”本來就是為習得多種語言而準備的。不用才是叫浪費了腦資源! 4. 英語啟蒙的意義所在
第一點,前面說過,嬰兒期要多聽,才能辨別不同語言中的不同發(fā)音,否則過了一歲之后這種能力就會慢慢喪失。所以,在給悠悠做語言啟蒙的時候,我不僅給她聽中文德語英語,還給她聽日語、法語、意大利語等等各國的歌曲。多讓她接觸不同的語言,充分地刺激大腦,在大腦中留下不同語言語音的印記。 我和他爸爸有時候也會在家說英語。希望孩子自然習得英語,磨耳朵當然是必不可少的。自然習得總有一個從輸入到輸出的過程,如果我們能保證孩子聽得足夠多,在孩子大腦中建立起一套第二語言系統(tǒng),那就能培養(yǎng)起語感——詞匯和語法不用刻意去教,孩子也能理解句子的意思,比如能看懂英文動畫片。 第二點,我相信很多人深有體會。 我們很多人英語口語不好,是因為覺得英語是外語,不敢說,不好意思說,羞于開口和練習。這才是阻礙我們說好英語的真正原因!可是,如果我們把這種態(tài)度傳給孩子,那勢必會影響孩子的英語學習。 我建議大家用自然的態(tài)度把英語滲透給孩子,哪怕自己英語不好,發(fā)音不標準,也不要不對孩子說。我們自己對說英語的回避,會給孩子無形中產(chǎn)生一種印象:哦,英語是外語,是爸爸媽媽都不敢說的語言。 孩子抱著學外語的態(tài)度去學英語,動力會減少,同時也可能會和我們一樣,羞于開口。 對于英語不好的父母來說,對孩子說英語,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從父母這里學到具體的單詞和發(fā)音,而是讓孩子感到英語和母語漢語平等的地位,我們可以說漢語,也可以說英語,兩者都是人類使用的語言,沒有特別之處。 事實上,從小給悠悠聽各國兒歌,我就向悠悠灌輸了這樣一個概念:這個世界上有很多語言,來自不同地方的人說著不同的語言。有的語言我們雖然聽不懂,但它們并不是“奇怪的語言”,所有的語言都是正常的,通過學習,就能掌握。 有了這樣的概念,就算我們是去意大利、法國這樣的國家旅游,悠悠也總是樂于跟著學幾句當?shù)氐恼Z言。在她眼里,語言就是語言,不過是發(fā)音不同而已,有什么好害羞的呢。 我很清楚在我們家,營造純英語環(huán)境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堅持中文啟蒙的擔子已經(jīng)夠重了。但是我會給她講英文繪本;我們一起看小豬佩奇的時候,我會用英文跟她聊動畫片里的情節(jié);在她蹦出英文的時候,我會用英語回應她;會和她一起唱冰雪奇緣的let it go, 唱完英文再唱中文,唱完中文再唱德文...一切都顯得很自然,不是在刻意教孩子英語,只是讓孩子感到不管使用哪種語言,我們都覺得是自在的,都敢大聲自如地說出來——這是我覺得最重要的! 對于非英語母語家庭,尤其是沒有太多時間與孩子進行英語對話的父母來說,能做到這樣,至少算是把英語學習的路鋪好了!孩子只要不排斥英語,不把英語當外語,不羞于開口,那往后的英語學習會容易很多。 等到孩子大一些,具備更強的理解和交流能力之后,大概4、5歲之后(仍然在學習第二語言的敏感期),我的打算是把專業(yè)的事交給專業(yè)的人去做:想讓孩子學好英語,說一口流利標準的英文,那么為孩子營造和英語母語的人對話的環(huán)境和條件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習得英語的最快速有效方法。 在那之前,我們最大的任務就是讓孩子熟悉英語,形成語感,不懼怕或者不羞于說英語。長經(jīng)歷。 |
|
來自: 昵稱44943940 > 《陪寶貝學習》